文.圖 / 莫小倩
請問埔里的男士們,你都去哪裡理髮?你曾經在南昌街看過一間男士沙龍的店面招牌(圖 1 ),上頭寫著「沒有永遠的流行,只有永恆的經典」嗎?這樣的傲氣又是出自誰的口?就是曾華建!
圖1 髮殿男士沙龍位在靠近第三市場的南昌街上
要到〈髮殿〉理髮,是要先預約的。店裡只有兩張理髮椅,校長兼撞鐘的曾華建,是店內唯一的一位設計師,店內裝潢以鐵管、乙太燈炮營造工業風格(圖 2 ),簡約中帶點懷舊。華建問了第一次光臨、年約 60 歲的中年客人:「你想剪甚麼樣子的頭,都可以跟我說。要剪像哪個明星也可以剪。」客人說了他希望的風格,老闆就動剪刀了。下刀輕巧的卡嚓卡嚓聲(圖 4 ),引起客人的好奇。客人問:「你的剪法跟別人剪的好像都不一樣?」老闆說:「當然囉!你原來的髮型一看就知道是在美容院剪的,他們是做女生的頭,我是專做男士的,以刀法為主,你看我這套剪刀(圖 5 ),一把最少台幣1萬多元起跳,全是日本製的,是我的飯碗喔!」客人與老闆之間的話閘子,就這樣打開。
圖2 殿內的裝潢設計採用間約不失溫暖的工業風
圖三剪頭髮的時間也是說故事的時間
圖4 曾師傅的剪髮技術宣稱是專門為男士髮型操刀的剪法,刀法俐落
圖五 剃頭師傅的的剪刀工具是他生財探吃的飯碗
華建家中務農,住愛蘭里,不愛讀書的華建,一直很在意自己的頭髮,腦中常想:「為甚麼在埔里剪頭髮,看起來一點造型都沒有?」17歲那年就跟爸爸說他不讀書了,要去街上姑丈的理髮店當學徒。姑丈的店專剪山本頭,生意很好,一開始先讓他在旁邊看,一個月後就開始試剪模型頭,只是那時候的學徒薪水少、休假也少,才學了3~4個月就放棄了。父親罵他說不讀書、不學藝,就來種田吧。後來他就跑去便利商店打工,據說比老爸種茭白筍的收入還多,老爸要他乖乖地做便利商店就好。可是半年後他又覺得太無聊了。
華建這次翹家到台中想要找一家男士理髮店當學徒,在沒有網路找徵才資訊的年代,華建只能在火車站附近邊走邊找,終於看到一家美髮店生意不錯,他鼓起勇氣表明他要當學徒,只求讓他有地方住就好,就這樣幸運的被留下來,雖然沒有馬上學到甚麼,但還是撐了半年,老闆看他很認真,也知道他想學男士理髮,就介紹他到台中向上路的〈東京理髮廳〉當學徒,在那裏月薪領12000元,月休4天,比以前姑丈家好很多,但〈東京理髮廳〉因為是名店生意太好,也沒時間教他,他最後又聽說〈頂上男士造型館〉很會教,華建也肯花錢去進修,這次終於很快就出師了。
19歲去當兵,20歲退伍後他就到台北大安區高級地段的的〈頂上理髮院〉工作,客人都是名流士紳,基本剪髮一人1200元起,如果加上洗髮或染燙,收費就更高。當上師傅的他月薪領到75000元,老闆很看重他,想跟他綁約5年、送去日本進修。
沒想到埔里傳來他老爸在茭白筍田裡突發中風,倒在田裡泡水。華建一聽到消息,馬上請假趕回埔里照顧老爸,直到他脫離險境。惜才的老闆告訴華建可以把老爸帶上台北照顧,老闆還提供住處給他們父子倆,但老爸住一天就吵著要回埔里,無論怎麼勸說就是不要留下。結果他只好跟老闆道歉,在青春正盛、未來大好的 20 歲,放棄赴日進修、月領高薪的機會,帶著老爸回埔里。
他回到埔里也是當了8 年師傅才自己開店、與開服飾店的女友結婚,婚後育有3子1女,租下南昌街這棟老宅開〈髮殿〉,雖然在埔里剪一個頭才收400元,價格只有台北的三分之一,但開店8年以來,經歷了結婚、小孩出生、火災、COVID19疫情等等關卡,都關關難過關關過了,夫妻倆用一家理髮店和一家服飾店,把日子過得充足有餘。
故事在剪刀的輕快的卡嚓聲中也沒中斷過,當剪刀自信的放下時,清新爽朗的髮型也已剪好,華建拿著鏡子給客人檢視側面與後面造型,客人露出滿意的笑容,此時大門一開,衝進3個小孩,大聲喊著:爸爸,我們回來了。
在剪一顆頭的的時間,客人可以聽到當代一個埔里囝仔如何挨過學徒的考驗、終於出師成為師傅的故事,聽到一個青年返鄉、知足守護家人的故事。而你會期待下次剪髮時會聽到甚麼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