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唐淑惠、潘寶鳳
文 / 林雅玲
以前還住台中時,從台中要到惠蓀林場,通常上國道 3 號接國道 6 號,順著指標,下國姓交流道後經台 14、21 省道接投 80 線,大約 70 分鐘抵達。一路倏忽順走,倒也不曾留意投 80 線沿途有三個部落。今年四月初,因參與水沙連雜誌社舉辦的「水沙連走讀活動」,才有機會佇足停留,認識眉原部落的泰雅族。
90年龍眼老樹下,傾聽泰雅族的故事
隨著走讀活動的安排,一行人先來到眉原部落的老龍眼樹下,對岸磅礡壯闊的大山隔著北港溪矗立在眼前。我們一邊品嚐在地特產的脆梅,一聽著泰雅族鄭老師講述關於泰雅族的生活與生命故事。
==================================
關於水與土
眉原部落早期的聚洛是在樹不老露營區附近,但為了水源取水方便,便紛紛遷徙至在現在的眉原教會附近的水源地而形成現今的部落。顯示早期部落遷徙擇址與水源有高度關連。後來有了水管方便接水,許多族人就又回到原居地定居。
早年這附近部落的農地普遍大小形狀不一、高低不平、甚至缺少農路、水路致經營效率低,生產成本高,耗費農業勞力問題,於是政府推動農地重劃政策來解決問題。當時清流部落、中原部落全村配合農地重劃政策,故而農田方正,有四通八達的農路。但眉原部落的族人「守土」的觀念根深柢固,時不時在田埂間磨刀,向來遊說政策的公務員展現他們抵死不從的意志,導致眉原部落的農田大小畸零不一,農路彼此未能互相通行。
學者徐榮村指出泰雅族有種特殊的土地觀:「土地為動態的名詞, 人類與土地彼此的關係是平等的、沒有從屬關係」(徐榮村,2012)。泰雅族的土地觀廣泛的指整體的生活環境,凡指森林、溪流、耕杝等範圍,從不說土地是「擁有」,而會說「守護、照顧之 意」。強烈的守土意識便隱含著:這是袓先建立的土地,是我們的根,不要離開他,要用心來守護,期能延續孩子的未來。
關於泰雅的生命觀
相較都市人以醫學治療為手段,積極追求健康、排斥死亡。原鄉部落族人面對疾病與死亡就相對顯得豁達與灑脫。鄭老師轉述,部落有一位長輩生病了,他的孩子便帶他到醫院去治療,幾次就醫後,老人家表示不喜歡到醫院,有一天,這位長輩留下字條離家,告訴家人不用找他。家人最後在山林裡的一處工寮發現長輩安詳地躺著,族人們相信他已通過彩虹橋重生於祖靈的天國,走向永生的世界。
另外,部落有一家子,夫妻要照顧年幼的四個孩子外,還有老母同住需奉養,家庭支出全靠先生打工維持,經濟狀況不甚理想。一天,先生下工回到家很晚了,家人皆已入睡,他怕吵醒妻兒,便在客廳椅子上睡著了。當時正值寒冬,沒想到隔天,這位泰雅族壯年就沒有再醒來了。現今泰雅族的喪事辦理通常都會在七日內完成,一般也多改火化。話說,當爸爸被從冰櫃移往棺木後,不懂事的小孩看著躺平不動的他,問媽媽:「現在又不熱,爸爸為什麼一直在流汗?」,媽媽向孩子們解釋:「你們的爸爸第一次死掉,他很緊張,所以才會一直流汗」。此時,亡者的母親看了看棺木中的兒子,說道:「明天才要烤肉(火化),現在就拿出來退冰會不會太早?」,不管這是不是真的,鄭老師要表達的就是泰雅族人的生命觀,當面對生命的終點,原鄉部落朋友比都市人有更多的豁達。
戰士刀與鐮刀
鄭老師提到,泰雅族辦喪事沒有悲傷,縱有不捨族人相信死後登上彩虹橋與祖靈相遇是很崇高的事,對於不遵守gaga祖訓而無法過彩虹橋才是他們更擔心的事。部落因為現代化以後,快速漢化,泰雅族的傳統習俗大多已消失。以前族中長輩過世,多半以屈肢葬的方式葬在室內,往者生前用過的物品都會隨之下葬,這也是泰雅文物無法保存下來的主因。後來,可供埋葬的墓地缺乏,所以會有疊葬的情形。在施工或開墾時,偶會發現到先人的遺物。若是挖到戰士刀,就表示此地以前埋的是男性,若是挖到鐮刀,就表示此處埋的是女性。聆聽鄭老師關於泰雅族的口傳故事,隱約能發現其內涵包含了文化、對自然的反應與生命的理解
。
圖一:屹立北港溪畔90多年的老龍眼樹
圖二:眉原社眾頭目與婦女合影,取自【蕃族調查報告書・泰雅族前篇】內容影像洪健鈞提供
圖三:水沙連走讀首發團
圖四:曉園民宿林老闆解説舊影像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