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7
國姓南港與魚池五城的姻親古道踏查
圖、文.唐淑惠
       日治時期,台灣樟腦輸出量曾達世界首位,有「樟腦王國」之稱。更早前樟腦產業催生了清朝理蕃、隘勇制度,並引動桃、竹、苗及東勢角地區客家人,逐漸往南投縣國姓、埔里、魚池等方向「逐樟而居」,以煉樟為生,形成了水沙連內山星星點點的客家聚落。
        國姓鄉南港村、魚池鄉五城村與水里鄉新興村等聚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形成,此三個村落環繞著蓮花池山的山腰溪澗比鄰而居。因為同是客家村落,通婚便見頻繁。

       國姓南港與魚池五城兩村之間有一條無名山徑,是早期兩村往來的道路,隨著1970年代146、131縣道興建完成後,這條舊路就此人跡罕至,逐漸消失於荒煙蔓草中。1990年代,國姓港源社區進行地方文史調查,這條古道便有了浪漫的名字—「姻親古道」。目前古道中仍留有當年村民用來運送木頭之木馬道,以及灌溉旱稻的溝渠遺跡。2022年南投縣府文化局邀請地方輔導團體進行古道修復會勘評估,朝向對自然環境破壞最少化的方式,期能整復出一條適合大眾健行的人文步道。

       現年78歲的徐大鈞在國姓港源社區出生、成長,他是復興姻親古道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小時候他就常一個人走這條古道翻山越嶺到五城村的火焙坑找外婆,每次只要回去,疼孫的外婆都會塞給他五角錢,這是他最難忘的兒時回憶。在那個年代,嫁出去的女兒揹著初生嬰兒回娘家,丈夫挑著扁擔,裝著雞鴨魚肉、菜頭粿等等伴手禮,也是走這條山路翻山過嶺回娘家。娘家長輩看到初生嬰兒,會歡喜地塞上一個紅包在揹嬰兒的揹巾裡表示祝福。即便丈夫沒空陪伴妻兒回娘家時,勇悍堅毅的客家女子,也能自個兒揹著嬰兒帶著等路,逕自走著山路回娘家。這條連接兩個村落,承載著好幾個世代的生活記憶的古道,值得後人持續的挖掘與追憶。

       今年八月份水沙連好生活文化協會舉辦了一場由徐大鈞老師帶隊的「走跳水沙連--姻親古道」活動,本雜誌編輯群有幸跟著徐老師認識了姻親古道並實際踏查。位在南港村九粒坑福德祠的古道入口雖可辨認,但因前半段道路多處坍方,只能繞到另一處民居後方,從苦茶林進入山中小徑。攀過人工竹林上到稜線,有一段舖滿了碎石片的平坦路,一看便知此是人為開發,徐大鈞老師說,這是之前有人違法開墾,所幸被發現後及時阻止,大自然沒被破壞的太嚴重。穿過蓊鬱的樹林,雜草間的陳舊的木馬道依稀可辨,過去曾經日夜不息運送樟木的興盛榮景似乎就在眼前浮現,看見矗立在山頭斑駁的林班地租界碑,才從20世紀初回神到21世紀初。蓄水的大水窟及灌溉溝渠遺跡,證明了古道所經的山頭,曾都是旱稻梯田,古早先民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的堅毅精神真是令人欽佩!

       過了蓮花池山的指標,就一路陡下至魚池火焙坑,這段路地質破碎,得手腳併用,樹根樹枝都是用來抓握前進的重要輔助。因人煙罕至無人踩踏,沿路許多倒竹腐木橫擋去路,幸好徐老師有先見之明,帶著山刀一路披荊斬棘。大夥兒跋山涉水下切至猴龍溪,接上新山林道,總算到達古道終點。一般民眾建議單程,由南港村進入,五城村出,但需安排接駁車輛,健腳的山友可以原路回行到出發點。但古道叉路紛雜難辨,建議要有熟悉古道的人士帶路,以策安全。
圖一 徐大鈞老師分享兒時回憶與客家文化

 

圖二 姻親古道入口合影

 

圖三 南港段起登即要手腳併用

 

圖四 以前旱稻灌溉溝渠的遺跡

 

圖五,徐大鈞老師在林班地租借碑談起舊時風土人情,令人動容

 

圖六 要下切至魚池猴龍溪,林蔭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