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暨大附中語文實驗班葉育禎、陳怡臻
2023年,我們班迎來了一位法國交換生Eden,中文名字為戴亦謙。基於對餐飲文化的濃厚興趣,我們決定以台菜和法宴的對比為題,去探索兩種文化的異同。我們發現中西餐的出餐順序有明顯不同,反映了兩國對用餐方式和風格的不同偏好。這場文化交融,豐富了我們的味蕾,更讓我們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美好與共鳴。
濃濃人情味的臺灣辦桌文化
台式辦桌其實是一種深具文化意義的筵席活動,無論是婚喪喜慶、新居入厝,還是廟會慶典,辦桌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辦桌活動可以追溯到清治時期,具有集體動員、開放參與的特質。日治時期,酒樓業者開始承攬到府辦理筵席的業務。到了1960年代,辦桌逐漸邁向專業化。現代辦桌活動在1970年代興起,至1980年代最盛。辦桌文化不僅反映了台灣人民豪邁、大氣的特性,更是台灣人透過飲食,表達對家人、親友、對神明的情感的方式。
法國宴會文化的變革與民主化
法式餐館以其嚴格的用餐禮儀和絢爛豪華的裝修著稱,於17~18世紀成為全歐洲宮廷菜的代表。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後,飲食文化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以前只有王室和貴族才能享用的奢華食材現在也成為平民餐桌的常客。大革命後,宮廷廚師流出凡爾賽宮,在巴黎各處開店,促進了飲食文化的普及化。人人皆可享用國王的餐點,象徵著法國飲食民主化的開端。這場飲食文化的革命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用餐方式,更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從台法出餐順序比較文化差異
台灣出餐順序
一般來說,辦桌會提供 12 道左右的菜餚,主要會分成冷盤、熱炒、主菜、湯類、點心、水果等,菜色可豐可簡。
上菜順序一般要吻合「起承轉合」的節奏,通常以冷盤開胃菜開始,同時讓客人陸續入座,第二道的羹湯有暖胃作用。接下來端出最豪華昂貴的海鮮或肉類,再上一道湯品解油膩,考量到中段有些人已經微飽,此時再追上重口味的料理讓客人欲罷不能,例如筍干封肉、豬肋排等,然後用碗雞湯來緩緩脾胃,最後端上甜點和水果,畫上完美的句點。
法餐出餐順序
法國人用餐習慣慢食,每道菜的份量雖小卻十分精緻。法國餐的用餐順序非常講究,基本上先冷盤再來才是熱食。頂級法式餐廳客人約從晚上8至9點開始入座,用餐前會先喝一杯開胃酒,邊品嚐開胃小點邊聊天,再依序上前菜、主菜、甜點,最後送上熱黑咖啡,整套吃下來至少要花上2小時。法式料理全套概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前菜、沙拉和湯
常見前菜為蝸牛、鵝肝、肉拼盤、韃靼生牛肉、炸肉餅以及法國長棍麵包等。
第二部分—主菜
法式料理的名稱很直觀,大多以「食材+烹飪方式」來稱呼,如紅酒燉雞、油封鴨、酸菜燉豬肉 。
第三部分 —甜品
烤布蕾、馬卡龍、瑪德蓮、舒芙蕾、蒙布朗以及各式蛋糕,都是常見且誘人的法式甜點。
第四部分—酒與飲品
品嚐正統法式料理時,法國人一定會搭配葡萄酒與飲品。餐後是甜點與咖啡,有時賓客會移到另一空間享用咖啡、小點心和抽雪茄。最後是餐後酒,這種消化酒通常為烈酒。
台法宴會文化與比較
台灣辦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社交活動。宴席當天,親友鄰里們會一起參與洗菜、備料的雜務,彰顯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和互助精神。用餐禮儀是法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餐桌佈置講究,服務順序遵循規範。法國人用餐時優雅悠閒,小口咀嚼,使用餐具講究,每道菜通常搭配精選葡萄酒。
法國人的食物偏高脂,但心血管病患率卻相對較低,肥胖率遠低於美國。這關鍵在於法國人的飲食習慣,他們享受每一口食物,注重食物的質量和口感。此外,與家人朋友一同享用美食,共同品味、交流,這不僅是一種飲食體驗,更是一種社交活動。
透過與法國交換生Eden的交流,我們對台法餐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台灣的辦桌文化充滿了人情味和社區精神,而法國的宴會文化則強調用餐禮儀和社交。在這段交流中,我們學會了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背景,並在彼此的分享中獲得了成長和啟發。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