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怡潔
 

(暨大附中數理實驗班二年級學生,2024年9月與四位同學在美國達文西發明展以〈將茶渣變身為秀珍菇的培養基質〉奪得金牌,藉此減少秀珍菇對傳統木屑的依賴,還解決手搖飲茶渣廢棄物處理問題,降低農民種植成本。)

我的阿公陳文鍞是埔里福興人,阿嬤郭素珍則是從新北金山嫁來埔里,兩人在台北的藥廠因工作而相識,結為夫妻。

921地震地震發生時,家具晃動、牆壁迸裂,大家跌跌撞撞逃出家門,幸好在逃離後房子才倒塌。阿公阿嬤無家可歸時,有位在福興種植香菇的友人清理了香菇寮,一家人暫居於此。阿公阿嬤利用無法工作的時間詢問栽種方式,餘震結束後,展開了為期8年的香菇種植歲月。

在921地震前,福興地區只有大約5戶人家在種植香菇,因為埔里沒有菌場,所以是與外鄉鎮的菌場購買太空包。2009年,福興受奉宮的主委到浙江龍泉市參加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論壇,發現當地的香菇文化與宋代興建的「顯靈廟」供奉著菇神,每家每戶也有吳三公的神位,如同台灣的福德正神。主委栽菇30多年,第一次認識到香菇產業的神明,回台後想把此信仰迎回台灣。經過受奉宮主神的同意,帶著一行人到中國浙江迎來吳三公,也就是所謂的菇神。主委現在開設了福興菌場,隨著科技發展,袋裝技術讓栽種時間縮短,產量也增加。縣政府與農民合作提供資金和技術培訓,由傳統方式栽種逐漸改為現代生產,愈來愈多合作社成立,福興香菇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提升許多。產量較低的菇寮可以選擇觀光方式,吸引消費者體驗採菇樂趣。

阿公阿嬤最後因為合作廠商的信用問題,沒有再繼續栽種。不過,阿嬤與媽媽還是會在福興地區的菇寮、菌場裡出現。未來,希望福興菇業能蓬勃發展,讓大家在談到香菇時,第一個想到就是埔里的福興里。

圖一 作者(中)和同學一起實驗〈將茶渣變身為秀珍菇的培養基質〉奪得美國達文西發明展金牌

圖二有了福興菌場供應福興鄉的香菇栽培基質(太空包),讓在地香菇產業發展更加澎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