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坤松
「水沙連」這一美麗的詞彙,早在 300 多年前就出現在清代方志中:「木排田,在諸羅縣水沙連社」;「半線以東,上接沙連三十八社」
1。依據學者研究,「水沙連」於清代時期泛指台灣中部「番界」以東的丘陵山地區,大致位於烏溪與濁水溪中上游一帶(圖一)。這個區域是清代台灣的「邊區」,當時清政府設置番界線,禁止漢人越界,然而在土地需求驅策下,仍有眾多漢人、平埔族不斷越界。數百年來漢族、平埔族與高山族彼此互動,共同創造水沙連獨特的地域景觀。
圖一 今南投縣各鄉鎮以及水沙連分布
圖中深紅線圈畫的範圍,為廣義水沙連範圍,本圖以流域來界定清代水沙連,大約西到番界,東到中央山脈,南北分別為大肚、濁水兩溪之各分水嶺
客家聚落的美麗今生
客家人大約於清末到日治時期移入水沙連。依據統計,目前南投縣客家人密度最高的鄉鎮是國姓鄉(約 56-65 %),
2且集中於北山坑溪流域的南港村。北山坑溪為南港溪的支流(圖一),流經聚落有:北山、南港與港源。北山規模最大,正位於河川會口,也是 147 縣道的起點,在行政區上屬於北山村;而南港村的主要聚落為南港與港源,前者約有近百戶,後者則較為分散,此兩聚落都沿 147 號縣道兩側分立,147 號縣道兩旁商店就成為主要的商店街。目前南港村居民以養鹿為經濟大宗,主要街道稱為「水鹿大道」,每年封街舉辦「鹿神祭」(圖二),並展售在地特產,總吸引上千民眾熱情參與;同時九份二山地震園區亦是著名旅遊景點,加上高度適宜,氣候溫和,適合作物生長,種有青梅、枇杷等果樹,並有花卉栽培等。整體來講,這個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莊因獨特的文化與自然景觀,成為宜居的旅遊休憩地點。
圖二 南港村鹿神祭活動(2013年)
國姓鄉南港村從 2001 年開始舉辦「鹿神祭」往往吸引眾多人潮,至今已成為該村年度盛事,照片為十年前於九份二山辦理路跑與相關慶祝活動
明治年間的移入與開墾
南港村的客家人何時來到北坑山流域定居?依據南港「開基福宮」記載,明治 42 年(1909)設立時,當時已有30餘戶人家居住,而南港著名的林姓家族,口傳是明治 44 年(1911)進入南港;另一南港盧姓與徐姓家族族譜記載移入時間約是明治 37-39 年(1904-1906)。
3綜合以上資料可知,南港客家人最早很可能在明治到大正年間進入南港定居,我們從總督府檔案的資料可支持上述的說法。
4
明治37年(1904)2月1日埔里大肚城庄熟番潘西侃偕同李嘉謨、游禮堂、蘇朝金、黃利用、王延楷、涂阿貴、潘玉山等人,為向總督府申請北山坑等處原野地的預約開墾,特別鳩資成立「埔里社開源會社」,共募股100股,每股500圓,合計50000圓。同年2月13即由會社總代潘西侃向總督府提出「官有森林原野豫約払下願」(即申請開墾意願書);明治39年(1906)5月4日,總督府以指令第1220號同意其申請,開源會社隨即於5月11日提出開墾計畫,計畫內容包含開墾地位置、所需資金、人員以及農具、道路、灌溉渠道與農舍規劃等,共分八年進行,預定開闢141.7甲的官有林野。大正2年(1913)3月由當時的總代黃利用向殖民政府提出「事業成功届」(開墾成功通知報告),
5經過殖民政府「豫約賣渡許可地監查」,於大正9年(1920)12月7日以指令第17682核發「豫約開墾地成功賣渡願許可ノ件」給開源公司代表黃敦仁,
6當時核定開墾的面積為132.1甲,所需代金為193.68圓(圖三),開源公司因而獲得完整產權。檢視這些開墾地的位置幾乎全在南港溪與其支流北山坑流域(圖四),筆者相信從明治39年到大正2年這段期間,開源公司分別從東勢、苗栗募集許多客家人進入今南港村開墾,
7而形成現在的客家社會。
圖三 總督府官有原野豫約開墾地成功賣渡繳納代金報告
圖四 開源公司申請開拓的官有地位置
開源公司所申請的官有林地全部位於今國姓鄉,在日治時期分屬埔里社堡與北港溪堡。圖中紅色地名即是其開墾地,黑色的地名為台灣堡圖上的地名,行政界線為今日的行政區
今國姓鄉南港村位在埔里盆的周邊,但從上述歷程,可見發生在水沙連地域中的各事件與活動,在歷史舞台上係以現今埔里為中心,各族群交織互動而來,無法孤立地看待各地發展歷史。
註解:
1.蔣毓英,陳碧笙校注,《台灣府志》,頁114,117。廈門大學出版社,1985年。
2.客委會,《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頁附錄40。
3.依據筆者在2013年的調查資料。請參閱,蕭坤松,<一個客家擴散性聚落之形成及其區域特色:以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為例>,暨南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2014年。
4.以下資料取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 典藏號:00005692016、00003161004
5.潘西侃於明治41年(1908)去世,由黃利用接替其位置。
6.黃敦仁為黃利用之子,望麒麟女婿,為埔里知名地主。大正二年向總督府申請名義變更,開源會社由黃敦仁接任總代表。
7.邱正略,《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上),頁159。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