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正略
國姓鄉早期有很多間齋堂,《國姓鄉志》的文化篇羅列出55間寺廟宮堂當中,就提到其中有奉善堂(今菩提寺)、明德堂、協天堂等 3 間齋堂。
1民國 96年(2007)我還在暨南國際大學攻讀博士期間,跟隨我的恩師康豹(Paul R. Katz)教授探訪埔里鎮的許多鸞堂,也順便探訪埔里鎮、國姓鄉的齋堂,當時整理出國姓鄉有 6 間齋堂(見表 1),本文主題是我印象中的靈光寺(見圖一)。根據《國姓鄉志》,靈光寺早期稱為「靈山寺」或「靈山禪寺」,建於昭和 4 年(1929)。
2以下先簡單介紹一下齋堂,再描述我對靈光寺的印象。
表 1:國姓鄉齋堂簡表
圖一 國姓崁斗靈光寺
臺灣的齋堂是清代中晚期從對岸傳過來。清代以後在浙江發展的齋教,是明代中期流傳於華北的羅教衍化出來的,其中信徒最多的是姚文宇所創辦的教團,流傳到臺灣稱為龍華派。
3由於齋堂的信徒並不出家、削髮,平日不穿袈裟,與一般人一樣工作維持生活,有些派別並准許婚娶生子,因此有所謂「在家佛教」的稱呼。
4日治時期明治 34 年(1901)所進行的「臺灣舊慣調查」,以「齋教」一詞來含括龍華教、金幢教和先天教等三個民間教派,
5其中龍華教(或稱「龍華派」)是三派當中持戒較緩,不禁婚娶,素食亦有一定之時日,稱為持「花齋」,故以較容易為一般民眾所接受,齋友在三派中也最多。
6埔里鎮、國姓鄉於日治時期陸續創立的齋堂都是龍華派。
戰後齋堂有逐漸「空門化」的現象。所謂「空門化」指的是佛教化的現象,即改「堂」名為「寺」,由剃度出家的齋友主持寺務,或者是聘請他寺的出家師父來主持寺務
。7舊稱為「奉善堂」(見圖二)的菩提寺(見圖三),與靈光寺都屬於齋堂「空門化」的寺院。
圖二 奉善堂舊貌
圖三 國姓菩提寺
我小時候曾走失兩次,第一次是念幼稚園時在日月潭文武廟走失,後來經交通警察幫忙,搭一輛載豬的小發財車回來。到家時,家人還沒發現我走失。第二次是大約國小 3、4 年級時,跟著親友、家人坐車到北山坑,途步上山到靈光寺拜拜,下山時跑太快,在山中迷路,差一點回不了家,幸好遇到當地的農民。我記憶中的靈光寺,除了走失驚魂,就是成長過程中常在浴佛節時跟隨長輩上山拜拜的地方,浴佛的肉桂茶以及寺方提供的美味餐點同樣令人懷念。
靈光寺廂房的牆上還掛著民國 50 年左右靈光寺重建時埔里兩位擔任重建主任委員重要功勞者的照片,一位是醫師陳石鍊(見圖 4),一位是埔里印版所的陳普碧(見圖 5)。
8靈光寺於民國 52 年(1963)冬完工,其建築別具特色之處,就是以就地取材的砂岩石磚砌成的。
圖四 靈光寺重建主任委員陳石鍊
圖五 靈光寺重建主任委員陳普碧
民國 88 年(1999)九二一大地震,原爆點「九份二山」正位於崁斗山的後方,巨震造成崁斗山頂一塊巨石滾落,於正殿正後方被一棵龍眼樹給擋了下來。重建時便將巨石側面寫上「佛」字,並於一旁立「大石佛碑記」(見圖六)。
圖六 靈光寺正殿後方大石佛碑記
民國 96 年(2007)5 月,我跟隨恩師上山拜訪靈光寺。宗性師父告訴我們,靈光寺主要的活動日期是 4 月 8 日浴佛節,以及 11 月 13 至 17 日的梁皇法會。也跟我們分享寺方典藏的早期玄理師父畫像(見圖 7),以及戰後「空門化」前(見圖 8)、後(見圖 9)的老照片,還有寺方戰後以來的發展概況,並指引我們到大殿後方看大石佛碑記。我們看到巨石好像被風吹斜了,我的恩師嘗試將之扶正(見圖 10)。
圖七 靈光寺玄理師父畫像
圖八 靈光寺「空門化」前的合照
圖九 靈光寺「空門化」後師父們的合照
圖十 恩師康豹教授與靈光寺後方大石佛
註解:
1.潘英海等撰,《國姓鄉志》(南投:國姓鄉公所,2012),頁541-542。
2.潘英海等撰,《國姓鄉志》,頁549-550。
3.武內房司,〈臺灣齋教龍華派的源流問題—清末浙江的靈山正派與覺性正宗派〉,《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1994),頁5-24。
4.林美容、祖運輝,〈臺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臺灣文獻》第51卷第3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9),頁204。
5.王見川,〈略論日治時期「齋教」的全島性聯合組織:臺灣佛教龍華會〉,《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1994),頁149。
6.林美容、祖運輝,〈在家佛教:臺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現況〉,《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1994),頁201。
7.張崑振,《台灣的老齋堂》(臺北:遠足文化,2003),頁25。
8.資深的齋堂人士,會把原姓名中間的字改為「普」字,因此,在善書或長生祿位上會出現一些姓名中間有「普」字的人,例如埔里久靈堂(今久靈寺)的長生祿位上就有蔡普安、古普合、陳普修、賴普柔等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