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用味蕾找一條回家的路-舂辣椒的滋味
作者/吳秀雀
透過傳承,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舂辣椒滋味密碼(吳秀雀攝)
喝這很好喝的酒,心裡很高興。
沒有魚,沒有肉,沒關係。
舂辣椒,加鹽巴,就很高興了!

多年前,有一次與那黑大媽一起下廚做菜共食時,面對一桌豐盛的菜色,大媽或許感慨,用其拉祜族語唱著此歌謠。她訴說著當年被迫離開家鄉隨著軍隊一起逃難的經歷,那時有一餐沒一餐的,辣椒加鹽巴配飯是苦難滋味的記憶。
村中常見曬辣椒和香料(吳秀雀攝)

話說家住壽亭新村的那黑大媽,她即是1961 年,從滇緬邊區撤回台灣的反共游擊部隊成員之妻眷,也就是當年國民政府以「義民」的身分將他們安置於清境農場的壽亭、定遠和博望等三個新村。村中義民男性成員大多為雲南人,其妻眷大多為滇緬泰邊區跨境民族,其中有擺夷(傣)、果洛泰、倮黑(拉祜)、阿卡、傈傈、傜家、佧佤、蒲蠻等多元族群。

舂個辣椒是記憶也是待客之味
義民人群普遍嗜辣,辣椒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村落中隨處可見辣椒放置在各種大小不一的容器裡,於自家屋簷下的椅凳上、別人家的屋頂上,在豔陽下紅通通地曬著。吃辣,對義民聚落的村人而言,是對過去的一份記憶、是日常裡的平凡味道;但有趣的是,它在無意中也隱藏著一份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社會關係。
村落中隨處可見曬辣椒(吳秀雀攝)

近年來,因觀光蓬勃發展,一些村民
掛起「雲南私房菜」、「傣味」、「擺夷料理」等招牌,將家鄉菜轉換為餐廳菜單,其中包括巴比喔(包料魚)、錦薩、豌豆粉、米乾、米線、大薄片以及當歸雞湯等料理。美味的料理不僅吸引老饕上山尋味而來,也讓原本鮮為人知的清境義民人群之過往歷史漸漸地傳開。開。
招待客人的豐富擺夷料理一定不能少了那小碟舂辣椒(吳秀雀攝)

在與村人共食的經驗中,發現包料魚和錦薩最為村民家中招待客人之大菜,但特別的是,主人往往在做好「大菜」之後,一定會在「沒什麼菜」的客套話下,對客人說:「再舂個辣椒吧!」彷彿少了這道
「舂辣椒」是失禮,而做了這道迷人的「小菜」-「舂辣椒」才算真的豐盛。除此之外,它還是留住客人用餐的好藉口呢 !

不可推辭的誘人滋味
有一年的尾牙祭,就在一位大媽「今天舂了辣椒,留下來吃個飯再走嘛!」的吆喝下留下一起晚餐。正當大媽開心的向筆者說著,當天舂的辣椒好吃得不得了時,一位外地來的阿叔從門外走了進來,大媽熱切的招呼阿叔。口中直嚷說沒什麼菜,但還是堅持邀請阿叔與我們一同晚餐。阿叔看看桌上的菜色後,竟假裝生氣地說:「要什麼菜,我牙不好,這雞肉和魚我也吃不得,有舂辣椒就好了,舂辣椒就是最好了嘛!」大媽笑著手持湯匙要這位阿叔馬上試試她得意的作品—豆豉舂辣椒。
村民烤辣椒和準備舂辣椒食材(吳秀雀攝)

舂辣椒可謂是一道獨特而迷人的食物,它的獨特不在於食材的高級與否,而在於它的製作過程繁複;它的迷人在於其口味依材料的不同而變化萬千。其材料除了辣椒、蒜、蔥和鹽巴是基本食材外,配料可以是小魚干、酸菜、蕃茄、馬鈴薯等各式各樣的食材。製作過程中,會將辣椒用碳火烤過並剝掉硬皮,再取出一個木製或金屬製的臼,再和備好的食材等依序放進臼中,慢慢地搗,搗至一定的爛度加上鹽巴,那即是一道好滋味的舂辣椒。
 
舂出味蕾回家的共同記憶
除上述經驗外,曾於一位義民第二代過世時,在一個守夜的夜晚,於喪家臨時搭的棚架下,幾位正在用餐的村民要我一定得品嚐餐桌上放有酸菜、豆豉、小魚干、蕃茄、魚罐頭等數種口味的「舂辣椒」。當我驚訝的問,怎麼會有如此多種口味同時出現,身旁的村民輕聲地說:「也不知道怎麼大家好有默契,都是帶舂辣椒來,今天魯大媽帶了豆豉舂辣椒、思麗嫂做了魚罐頭舂辣椒,阮大媽也做了其他的口味帶過來。」
當年的戰亂使得他們從家鄉流離到台灣,原本互不在一起的人群,因安置政策而變成鄰居,在相互學習和共食的機會中,原本是一碟平凡小菜「舂辣椒」,於多元族群相互交揉下,不僅口味豐富得令人驚嘆!重要的是,其展現多層次的社會意涵。它是餐桌上的日常食物,是過去的共同記憶,是招待客人的好滋味,更甚是義民人群對「自己人」的一種關懷方式與認同的標誌當年的戰亂使得他們從家鄉流離到台灣,原本互不在一起的人群,因安置政策而變成鄰居,在相互學習和共食的機會中,原本是一碟平凡小菜「舂辣椒」,於多元族群相互交揉下,不僅口味豐富得令人驚嘆!重要的是,其展現多層次的社會意涵。它是餐桌上的日常食物,是過去的共同記憶,是招待客人的好滋味,更甚是義民人群對「自己人」的一種關懷方式與認同的標誌。。
辣椒是日常料理之重要元素(吳秀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