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黃鈺婷(拉拉)
每一個城鎮都有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步調,而你們覺得埔里的在地生活感是什麼樣子呢?
你曾在埔里街上看到一群人提著五顏六色的燈籠,上面寫著「夜訪大埔城」這幾個字?
請跟上由潘樵老師導覽、拉拉策畫的夜訪大埔城散策體驗的腳步!
我們要帶領大家踏訪埔里大街小巷,並展開與埔里土地、味蕾的對話,尋找埔里每個街道的文化故事與風景,透過挖掘埔里的過去、發現當下的樣貌,期許大家對這片土地有未來的想像。
觸動走讀故鄉小鎮的想像
2020年秋天,朋友帶著我到別的城市走訪,和我訴說著他曾經居住過的城鎮故事與美好,經過這趟旅行後,許多想法和他一起討論,在我心中持續地反饋發酵,誘發我想要在我們所愛的埔里,成為傳遞在地生活美好的城市導覽引路人,我開始藉由社區大學的課程,和潘樵老師一起設計「夜訪大埔城」導覽,規劃走訪埔里大街小巷的遊程,帶大家去了解埔里在地的風俗與生活,融入文化、觀光、餐飲、藝術、傳承的面向,希望能夠帶來感動。
提燈籠不僅回顧歷史的街弄,也很潮
埔里小鎮擁有許多獨特的產業故事,這裡在1936(昭和10年)成立第一間造紙廠,迄今埔里造紙業已有87年歷史,成為地方重要的文化資產,在埔里提手抄紙製作的燈籠,感覺不僅很有文化歷史感,也是一件很潮的事。
2021年11月第一次活動,每位參與者先寫下夜訪大埔城及對埔里的期待,拿著在地店家雞朝文創故事館特製百香綠茶後就出發去夜訪大埔城,燈籠在街頭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大夥愉快地穿梭在街道巷弄間,發掘台灣中心小鎮的心跳!
穿過埔里車站正後方昔日大埔城的東城門遺跡,轉進圓環合作金庫,這裡是昔日的衙門,石獅子已經移放到醒靈寺,聽著潘樵老師的導覽,手上那杯百香綠茶提醒大家埔里的滋味,然後轉進西康路,那個在1950-80年間曾經有六家戲院一條街的的盛況,老埔里人都還記得以電影多角化經營的能高戲院、演布袋戲的綠都戲院、總是放東洋電影的高樂戲院、以台灣電影為主的南天、天一戲院、放洋片的華國戲院,而目前只剩華國戲院還保留著當時老戲院的舊跡輪廓。
每一條街回應時代的更迭和樣貌
大夥走進了南興街 ,大家熟悉的打鐵街,早期埔里是山林物產集散地,需要大量的鐵器工具,造就打鐵街的繁華景象,潘樵老師講解每件刀具都有代號區別,心中隱約聽到鏗鏗鏘鏘的打鐵聲,訴說著埔里開發的生命故事,也透過打鐵職人的分享,彷彿爐中碳火依然炙熱,打鐵街依舊是條千錘百鍊的街道,這是見證埔里開發史的傳統行業。
隨著先民墾殖的步伐印象,我們走到百年茄苳腳圳,這條水圳陪伴埔里人超過170年以上的歷史,貫穿市區與農田,不僅帶動農業的發展,更與居民生活脈絡與歷史文化息息相關。
文化情感&在地味蕾的記憶
在恒吉宮媽祖廟前,聽媽祖聖靈指示在東螺圳源頭發現水源解決水荒的故事,促成每年農曆九月「大埔城九月戲」迓媽祖的節慶,各個聚落發揮好客精神,武館陣頭精銳盡出,敲鑼打鼓的老一輩訴說這段故事特別精彩,還有包括擁有120年文化脈絡的埔里祈安清醮祭典,這項重要民俗文化財,連結的是埔里人共同的記憶與信仰所在。
夜訪活動最後帶領著大家走進第三市場,人聲鼎沸的場景,紅圓桌、鐵椅子,老闆娘爽朗的招呼聲,這是埔里的日常生活,市場夜市各角落各具不同的飲食和特色小吃,也許是碗傳統切仔麵或是一籠熱騰騰的蒸餃,還是一口清甜的湯品,都是一種有文化情感的滋味,最能貼近在地味蕾,是人文風土的縮影,承載了每個人的故鄉記憶。
返鄉是對家鄉的一種期待
返鄉已經三千個日子,我在這裡抱著年輕人對家鄉的一份期待,希望埔里被更多人看見,感謝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支持及一群夥伴的相挺,我試著從「夜訪大埔城散策體驗」的創新作為,帶領著大家走進埔里街道重返歷史,扣住在地元素與文化面向,期待大家對這片土地有更多想像,喚起大家更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城鎮。
「夜訪大埔城」的行腳活動已經辦了2個梯次,希望它可以成為埔里的特色夜間遊程,有興趣用不同的方式深度漫遊埔里小鎮的人可以搜尋「感受台灣的心跳聲」獲得相關活動的機會與資訊,也期待疫情能夠早日平靜,讓活動能夠繼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