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克舟(Mata Taiwan/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創辦人)
李瑞源(Paparil Tavali,暨大水沙連人社中心 博士後)
圖:Mata Taiwan
展覽背景:
一條河川流成的記憶
2021年,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承辦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地方流域記憶蒐整計畫」,歷經半年密集籌備,在埔里與眉溪流域相關社區、地方團體、在地學校合作,進行多場次工作坊、課程、教案設計和田野訪調,最終將眉溪流域的精彩故事,轉譯成一場風格獨特的人流眉溪展,是埔里少見有質感、主題鮮明、極富在地特色的一場美學饗宴。來到展場,彷彿置身眉溪流域,伴隨著潺潺溪水順流而下,看見熟悉的人文倒影。
展訊:2022年2月11日至3月12日(籃城書房大灶美術館)
室外水波紋意象回應眉溪流域之策展主題。
【策展人視角】
展出眉溪流域的在地知識 / 方克舟
流動中的眉溪與人群
9年前開始與噶哈巫族的結緣,輾轉影響我們於2021年接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任務:以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與眉溪流域的能動性為題,進入蜈蚣崙、巴宰原鄉、籃城等當代平埔族群的生活空間,進行田調、工作坊等一連串記憶蒐整行動,最後轉譯為2022年2月為期一個月的「眉溪流域成果特展:人.流」,並從中叩問:眉溪的水,如何影響平埔族群在埔里盆地的流動?
考量策展目標與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策展受眾者設定為埔里在地居民,但當地人對平埔族群實際上並不陌生。在我們的田調過程中,曾聽聞眉溪岸邊的居民描述,早期牛眠聚落的人來眉溪捕捉魚蝦時,如何以一口流利的族語彼此交談,他們又如何將漁獲製作成魚膎或蝦膎。不同平埔族群或聚落也有些許文化差異,例如同樣是阿拉粿,外頭包覆的葉子要用月桃葉,還是香蕉葉?就有差異;同為傍水而生,南港溪支流山澗旁的巴宰原鄉、沼澤濕地的公田溝,到眉溪位於埔里盆地最東段的蜈蚣崙,就因多樣的水文特性而衍生各種漁獵方式。
走入展區,走入埔里盆地的時空
「人.流」策展地點位於籃城大灶美術館,恰好約在埔里盆地的中心點。我們進一步將展覽空間一分為二,坪數較大的大展覽館,正代表平埔族群較早定居的眉溪南岸各聚落,由西向東分別為愛蘭、公田溝、籃城、大湳、蜈蚣崙等聚落;走出大展覽館,越過代表眉溪的淙淙水聲,像是跟著平埔族群的腳步,來到代表眉溪北岸的小展覽館,因腹地較小,又鄰近各山區原住民族,生活較不安定,是平埔族群在埔里較晚定居區域,同樣反映在觀展動線的順序安排上。
眉溪意象跨越埔里盆地的展場,展現人群與水文的互動。
以科技重現人文,期待更多對平埔族群的關注
本策展還有一特色,是嘗試和暨大附中學生們一起製作出以聊天機器人為基礎的現場導覽服務,讓民眾在室內,也能看到巴宰原鄉經歷八七水災後所存留的梯田、石壁等遺跡,聆聽不同噶哈巫族耆老述說 daxedaxe(黑巫師)的故事。此外,因應不同水文而生的各聚落文化,如失落70餘年的巴宰族水槌、噶哈巫族的斡水捕魚,也都重現於策展現場。
若無在地族人、組織與各界學者經年的累積,後進者無以延續埔里平埔族群的精彩;也期待透過「人.流」拋磚引玉,持續激起各界對平埔族群在眉溪流域文化人群流動,以及其源遠流長之歷史脈絡的持續關注。
展區提供聊天機器人之數位導覽服務,聽聽耆老分享黑巫師的故事。
透過工作坊,臺史博與在地族人一同重現佚失近70年的巴宰族水槌,也在現場展出。
【人文觀察視角】
記一條由人文醞釀的河川記憶 / 李瑞源(Paparil Tavali),眉溪流域計畫顧問
一條河的生命力
用時間,測量一條河的長度;用地方記憶,鑽探這河的深度;在不同河段,任時間捲起雪花白的浪花記憶,聚流成埔里盆地的文化基因庫,也隱喻著山城埔里的迷人氤氳身世。
眉溪,橫亙埔里北方,彷彿護城屏障的守護之河,溪河中有片片鱗光魚群生機,溪河外卻濛濛瀰漫肅殺氣息、刀光「箭」影,掀開近代埔里地方史的一段人與人、人與天的競存圖像,無論是族群出草、搶水爭奪、武館拼庄、信仰解厄、文化復育,皆以河段地緣條件的生存考驗姿態,順著時光甬道各自演化所屬人文戲碼,核心意象竟是「戰爭之河」順流而下,令人怵目驚心。
眉溪依舊,誰來述說這條河的故事?
埔里盆地的兩條主溪:南港溪、眉溪,前者位居後防而相對和平、後者居前線而烽火硝煙,形同戰爭與和平的地緣宿命;從戲劇性格來說,眉溪顯然具備飽滿張力的敘事元素,像內在結構高度一致的劇本,順流演出、情節多變且絕無冷場。
眉溪,這條源於中央山脈、流過高山和盆地的長河,在漫長時間旅途中刻畫了許多精彩篇章,一來反映山區多族群交織互動的內涵,二來在不同河域開展出迥異人文風景,二者交相唱和,成為眉溪流域主旋律。眉溪依舊,故事不曾中斷,只是可有誰來溪邊認真傾聽過呢?
「人流眉溪展」流域故事,從眉溪四庄、籃城、房里到愛蘭船山,大多是在地人熟悉的題材,但少有人從河域視角進行地方記憶蒐整,這是詮釋觀點的特殊與巧妙所在,能管窺水文與人文緊密依附的歷時交錯狀態,泅游山城埔里的時光隧道。
籃城聚落耆老賴克祥於「人.流:眉溪流域成果特展」展場,觀看噶哈巫族族語復振影片。
眉溪流域學:眉溪教會我們的一件事
過去由於多族群之間的陌生和猜忌,游走眉溪流域進行資源競奪的生存遊戲,無論是土地空間、水資源和天然物產,均攸關部落存續關鍵,這讓眉溪的水,長期載浮著鮮血記憶;然而,同樣的水媒介,亦能在不同時空的部落之間,傳遞鮮食文化的美味料理,譬如平埔聚落的米仔肉、魚仔膎和阿拉粿。
求生存,競爭對峙不是唯一方式;合作共享、開創更有利的生存環境,也能是河岸部落達致共同願景目標的理想模式;因此,眉溪流域更像是文化環境共同體,各族群長期與眉溪互動所生成的在地知識:捕魚技法、水文特性、河川保育、民族植物、飲食文化,大大豐富水文眉溪的人文多樣性,合之雙美、離之兩傷,這就是眉溪教會我們的重要訊息:水,是跨域連結的載體,映照多族群瑰麗色彩,更傳達「族群主流化」理念,因為每個族群都是獨特的文化體。
文化是一條多元開放的長河,文化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只等待你我的善意引流、對等尊重與微笑欣賞。
香料植物聞香區,邀請民眾猜猜埔里平埔特色料理背後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