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錄寫「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 Butuc (一文字高地)暨運材古道」史蹟

文/圖  邢玉玫(社團法人南投縣能高越嶺道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協會)

 1930 年「霧社事件」是臺灣在日治時代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對於賽德克族各語群的部族發展史,有極關鍵之影響。

關於「 Butuc 暨運材古道」
據研究調查「霧社事件」中的「馬赫坡古戰場」,主要系指目前仍保存戰壕遺跡的 Butuc (漢譯為「布土赤」)。於 1930 年事件發生當時,從能高道路上(今台 14 線)斯庫社、櫻駐在所向馬赫坡戰線方向觀望,其地景呈現稍稍平坦的「一」字形,因此日人命名為「一文字高地」或「一文高地」,是進入馬赫坡岩窟的要衝。

 Butuc 是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的傳統地名,據《昭和五年臺灣蕃地霧社事件史》記載:「一文字稜線南北長度約為 250 公尺,東西長度約為 50 至 100 公尺。地勢大致平坦,被使用作為番薯田,且為位於可通往標高 7744 高地之小徑南側伐採地東端。北、東、南三方皆有密林掩護,唯有西方傾斜連接伐採地。」

 Butuc 清晰看見戰壕與防禦用的砌石墻。

1930 年 10 月 27 日「霧社事件」發生後,日軍於 11 月 1 日對馬赫坡社進行正面攻略。11 月 5 日晨在馬赫坡社東方「西茲西庫」的連綿山脊,海拔約 1,300 公尺的高地構築數處掩堡。同日下午佔領一文字高地,並在其稜線上展開包圍與突擊,經過約 3 小時的激烈交戰,日軍損失嚴重。再者,當年興建霧社小學校(今仁愛國小)宿舍、及修繕霧社公學校(今台電萬大發電廠第二辦公室)的寄宿舍等所需木材,都運自「西茲西庫」之「馬赫坡造材所」,部分運材古道的路段亦經過 Butuc,而日警苛刻工資亦為引發霧社事件的近因之一。

砌石縫中夾雜著日治時期酒瓶與隘勇線的鐵絲網。
 

全臺第一處史蹟類文化資產登錄之歷程與後續
早在 2017 年 10 月,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即委託完成《霧社事件文化資產調查研究案》成果報告書,其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審查後列冊追蹤,後續並得依相關程序提報文資審議。

 2018 年 12 月 14 日文化局邀集一文字高地現今土地所有權人孔明德先生,至立法委員孔文吉埔里服務處,經說明史蹟登錄相關權益,並達成提報登錄為史蹟之協議;唯孔明德先生提出希望由「南投縣能高越嶺道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協會」(簡稱「能高生態旅遊協會」)進行後續提報和管理維護之意見。

「能高生態旅遊協會」參據《霧社事件文化資產資源調查研究案》成果報告書,於 2019 年 1 月 30 日完成史蹟提報表作業。歷經辦理現場勘查、公聽會、依據公聽會之會議記錄修訂原史蹟提報表續辦之。第一屆南投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審議會第 2 次會議於 2019 年 6 月 14 日召開,審議通過「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 Butuc (一文字高地)暨運材古道」登錄為「史蹟」,經南投縣政府 2019 年 7 月 11 日公告後,成為《文化資產保存法》於 2016 年修法完成之後,全臺第一處史蹟類文化資產。

登錄理由載明「現今馬赫坡古戰場 Butuc  (一文字高地)仍可清晰看見戰壕與防禦用的砌石墻,戰壕的長度、寬度與深度皆保存良好;而從「馬赫坡造材所」出發的運材古道路徑,儘管掩埋在雜草之下,仍可被族人清楚指認」。

史蹟登錄後,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續委託於 2021 年 11 月完成「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 Butuc(一文字高地) 暨運材古道保存管理原則暨保存維護計畫」;並從2022年12月起,分年委託史蹟管理單位「能高生態旅遊協會」執行現地管理維護工作,至今已第三年期;期間,委託完成執行「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 布土赤( Butuc /一文字高地暨運材古道規劃設計計畫」等在案,可說是原住民族歷史事件史蹟類文資保存之領頭羊。

「能高生態旅遊協會」執行史蹟「管理維護計畫」至今已第三年期。
 

原住民族歷史事件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之展望
在《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一書,作者葉高華精彩論述中指出,大規模強制遷移高山原住民主要發生在 1930 年之後的短短十年間。 1931 年 12 月〈理蕃政策大綱〉公布實施後,正式將「移住山腳」列為政策目標。可見「霧社事件」對高山原住民族發展史的影響甚為關鍵。

作為原住民族重要歷史事件的「霧社事件」紀念空間,絕不僅於「 Butuc  暨運材古道」這一處史蹟;去年「能高生態旅遊協會」探查疑是「馬赫坡造材所」遺址及其運材路徑,都是值得文化單位及專家學者探究確認的文化資產。若能將「霧社事件」紀念空間做有系統的盤點、調查與指認,將會是以原住民族歷史事件紀念空間為主題的「文化路徑」首選個案。過程中,或許是促成真正族群和解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