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真桂之路——清華桂與農場主的修行

文/圖 向紅


行車上一新里的曲折山徑,穿過靜謐的山林,筆者與雜誌社同事來到了真桂自然農場。

這裡是張威智、張威盛兄弟耗費多年耕耘的肉桂農場,更是他們與山林對話、與土地共生的所在。

 

真桂自然農場兩兄弟——弟張威盛(左),兄張威智(右)。


桂香的起點:從藥鋪到水頭山坡

因為父輩與中醫界的淵源,「蔘茸燕桂」四大高貴中藥材中的肉桂,走入了兄弟倆的生命中。最初在彰化田尾嘗試栽種肉桂,卻因氣候與土壤不合,成效不彰。直到進入埔里水頭里種植後發現生長快速,真是來對地方了。民國 96 年左右,兄弟倆在父親的幫助下取得了目前的三公頃山坡地,開始繁殖種苗,開啟了他們的真桂之路。

相較於台灣較為人知的土肉桂,兩兄弟憑多年苗木經驗,發現土肉桂的樹苗種源不穩定,甚至有不同品種混雜的問題。而多做藥用和高檔食材的清華桂味道香濃,是肉桂中的極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因此成為他們的首選。
 

清華桂味道香濃是肉桂中的極品,可採收不同大小的桂皮。

 

十年耕耘:慢種慢熬的修行

據威盛所述,肉桂從種植到能收成通常需要需要 8 至 10 年以上。然而在台灣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小規模農場往往難以與大廠競爭。雖然如此,他們仍選擇「讓它慢慢長」,採有機栽培法。緩慢成長所帶來的密度與香氣,更顯品質,這正是台灣農業突破國際競爭的關鍵,也通過「慈心有機認證」。

但這份選擇的背後,是極大的壓力與不確定。兄弟倆一人負責農場種植與管理,一人負責網路行銷與推廣,一起創業已經 20 幾年了。回想剛買下一新里這片荒棄 30 年的林地,林中漆樹、杉木、茶樹與荔枝樹等狂野雜生,是看不見回報的未來。創業初期不僅需要資金與勞力持續投入,更難的是心中不斷湧出那份「還能堅持多久?」的自問。
 

張威盛述說種植肉桂艱辛的過程。

​​​​​
為了不對原生環境造成劇烈改變,捨棄了用挖土機一次性快速整地這種便宜高效的方式,選擇「每次只整理一小區」,只為給土地與動植物適應的時間。種清華桂在台灣少有先例可循,育苗、研發產品無一不是對堅持的考驗。這樣的選擇,連身邊的朋友都覺得不解,若是精明的投資者,這片地拿來種薑、種茶,很快就能謀取暴利。

威盛說:「我不要,我就是要種樹。因為樹是可以永久的、百年傳承的東西。」
 

​​​​​​張威盛先生解說肉桂的生長特性。

 

桂樹陪伴的日常:從純露精油到生活用品

這份對「緩慢」的堅持,也體現在他們如何維持農場營運。等待肉桂成材的年月,真桂農場添購設備,從桂枝、桂葉萃取出純露和精油,製成洗髮露、精油皂、驅蚊噴霧等產品。兄嫂更用心學習專業的芳療知識,深入了解精油的成分與應用,不僅拓展財源,也讓肉桂從單純的農作物,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療癒力量。


來自自然的愛:樹與土地的相依相親

走入肉桂林,感受到涼風習習,不見任何蚊蟲。這不是偶然,而是肉桂天然的驅蟲成分所致。當年正是了解這一特質,加上時逢台灣白魚的保育在一新里得到重視,所以威盛和大哥討論後,決定採用無毒、有機的種植方式,與自然共存。肉桂樹的根系可長達三公尺,能夠抓住山坡地的泥土,幫助水土保持。林地不需頻繁砍伐,反而能穩定地涵養水源、提供生物棲息之所。這片山坡孕育了肉桂,而肉桂也回饋山林安穩的水保與生機。           

 

守山十年:從外來客到自己人

回憶剛落腳於此處的幾年,一新社區尚未接納他們,質疑外來的兄弟倆是否又是來破壞山林的開發商。時間與用心讓社區居民看到他們的善意,將他們視為社區的一份子。十年過去,如今大財團的開發腳步步步逼近,他們也與一新里的居民一同為守護山林而努力。

人們如何看待環境,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土地的態度。如果土地只是一種資源,我們便會傾向徹底開發;若土地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就會保留尊重;而若土地成為親人,我們必定會懷著感恩與關懷的心對它。

當山風吹過肉桂林,空氣裡瀰漫著一股溫潤清香。這樣的成果並不喧囂,而是歷經時間與信念緩慢醞釀的甜美。兩兄弟種下的是對土地的溫柔堅持,真桂之路是回家的路,也是讓山林永續的修行。

 

靜謐的肉桂林,空氣中隱約可聞到肉桂的獨特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