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埔里水源地——自來水第一淨水場

文/圖 邱正略(埔里影像館)

 

您小學有去過埔里水源地遠足嗎?您知道埔里有自來水已經超過 100 年的歷史了嗎?來聽聽水源地的故事吧!

 

里的河流與水資源

埔里盆地的地勢大致是由東、南邊向西傾斜,流經盆地北側的眉溪具有一定灌溉功能。但多數人對眉溪的印象,往往是風災與雨季帶來的災情,尤其是「牛眠橋又被沖毀了」的夢魘。另一條自盆地東南側流向西緣的南烘溪(亦稱南港溪),因水源較穩定且水質良好,不僅是埔里盆地最早的灌溉設施「南烘圳」之取水源頭,亦為自來水引水來源。本文就從埔里自來水的源頭——水源地說起。
 

埔里百年水道基業

臺灣有自來水設施開始於日治時期,稱為「水道」(水龍頭的臺語)。最早施工的自來水設施在基隆,開工於明治 29 年(1896 年)。最早完工的自來水設施則是在淡水,明治 32 年(1899 年)四4月即開始供水,只是規模不大。

日治初期,大埔城內的埔里市區還沒有自來水,生活中所需的飲用水、洗濯用水,仍是依靠井水。除少數大戶人家擁有自用水井外,大多仰賴今中正路與中山路圓環中央的四口公用水井。當時還有專門為人打水、挑水的「擔水人夫」行業。

至大正 13 年(1924 年),全臺完工啟用之「水道」已達 29 處,其中亦包含「埔里水道」。也就是說,埔里有自來水至今已經超過 100 年的歷史了。
 

日治時期第一水源地入口(埔里圖書館提供)

 

日治時期水源地引水處(埔里圖書館提供)


埔里水道嘉惠地方

埔里自來水廠第一水源地位於水頭里牛洞隧道附近。從南烘溪東岸引水,於園區內設置沉沙池等相關設施,再以管道引至埔里市區供水。引水的管道從水源地門口沿著水頭路接中正路進入市區。這條路線也就是早期埔里社輕鐵的路線,人們可以順著輕鐵旁的道路前往水源地踏青、郊遊。
 

日治時期水源地沈沙池(埔里圖書館提供)

 

輕便車道旁前往水源地的遊客(埔里圖書館提供)


「埔里水道」興建於大正 11 年(1922 年)十10月開工,次年六6月完工。總工程費為 178,584 圓,幹線長 4.8 公里,支線長 5.2 公里。給水區域以埔里市區為主,最遠延伸至大肚城。初期給水區域為 1,253 戶,人口 6,059 人。當時埔里街總人口約 2.3 萬人,也就是大約1四分之一的街民可以享受自來水的便利。
 


埔里水道圖(引自「日治時期臺灣地圖資料庫」)

 

老一輩埔里人的共同記憶

60歲以上的埔里人,應該都有學生時代遠足到水源地的美好回憶。兒時記憶中的水源地,是一大片草地加上高大茂密的樹木,學童在林蔭下悠遊自在地玩耍。曾聽長輩說過,水源地以前還有游泳池,實在很難想像。直到在埔里圖書館看到舊照片,才知道水源地設施這麼先進,而且戰後初期還在使用。
 

日治時期北校職員家族水源地遠足(埔里圖書館提供)


年輕的埔里人對於水源地已十分陌生,甚至不知道有這個地方。自 1976 年起,基於用水安全考量,除特別預約參訪外,水源地已多年未對外開放。但淨水設備不斷地更新,與時俱進,仍然擔負著埔里第一淨水場的工作。

 

捍衛水源地下一個百年

2022 年因鎮公所提出「埔里水道水源地活化創生計畫」,為了活化水源地園區,營造具有百年埔里風華的休憩場域。於是林業試驗所與臺灣自來水公司合作,用三個多月時間,進行環境整理、道路整修、場內原貌復舊並維護,讓埔里人有機會重新走入水源地。走入園區,綠意盎然,早期的建築遺跡、相關設施、沉沙池(慢濾池)雖已荒廢不用,但整理之後,珍貴水資源歷史建築及文物得以妥善保存,讓人甚為感動。

今年初又聽聞,有業者規劃在埔里鎮麒麟里與魚池鄉交界處的水源涵養區,設置事業廢棄物掩埋場。這區域其實也是埔里第一淨水場的上游集水區,難怪當地居民和茭白筍農都憂心忡忡, 成立自救會抗議。衷心期盼埔里鎮民一起來守護乾淨的水源,為水源地下一個百年寫下完美的故事。
​​​​​​​

水源地公園遺跡 

​​​​​​​

​​​​​​​水源地辦公室舊建築

​​​​​​​

水閥室舊建築

​​​​​​​

​​​​​​​水源地荒廢的沈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