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益齊
圖/呂益齊 、東益成商號
在小鎮發現寶藏
陽光照亮「東益成商號」的招牌,明亮整潔的店面吸引在路邊等胡椒餅的我。若非店名透露著歲月的氛圍,很難察覺這家雜貨店已有六十餘年歷史,這樣既光鮮又懷舊的衝突感,吸引我進去一探究竟。
東益成跟我在家鄉彰化看到的老店很不一樣,不是昏暗日光燈中的老阿嬤,守著冷清且堆滿雜貨的老店鋪。它大門寬敞,燈火明亮,左方門面有個特別的「郵政代辦所」窗口。原來,當晚上郵局關門了,民眾還可以來這裏寄信、買郵票,隔天下午郵差就會來收件。店內販售古早味零食,如綠豆糕、 BEST 涼喉糖和彈珠汽水,還有我爸爸小時候的童玩,如抽抽樂、竹蟬與陀螺等懷舊小物;兩旁的櫥窗展示著 50 年代的生活用具與裝飾品,有舊鈔、磅秤、火柴與大同寶寶,宛如一間迷你的台灣庶民生活博物館。
東益成商號的老招牌
東益成郵政代辦所窗口
古早味的糖果與玩具
庶民文物展示櫃
在地庶民文化的立體櫥窗
走入店內慢慢逛,才發現故事牆上很有故事喔!
民國 47 年,創始人康萬生阿公在東榮路口(中正路 376 號)承租店面,開辦雜貨店(𥴊仔店),由於位於埔里鎮東門里,地址上有個「東」字,阿公希望生意興隆、一切順利,於是取名「東益成商號」。後與許安綿阿嬤結婚,長女隨後誕生。52 年遷至東榮路對街的店面(中正路 374 號),一樣是租店營業。孰料正當事業上軌道之際,萬生阿公卻因急病不幸離世。阿綿阿嬤獨自扛下雜貨店的事業,奉養婆婆,撫養女兒、在親朋好友與同業的幫助下度過難關,生意慢慢穩定成長。
早期埔里盆地四周的林業蓬勃,伐木林場的生活所需促成埔里商業發達,中正路從圓環到忠孝路口是繁盛核心區,有近 10 家旅社,宛如旅社街。除了伐木工人外,也是往來埔里做買賣或霧社地區下埔里辦貨的人,夜宿的好地點。旅社街上,有燒餅豆漿店、清粥小菜店,切仔麵店、肉圓攤、素食攤、製冰廠、甘蔗汁攤等等,從早餐到消夜都有小吃美食提供,整條街熱鬧無比。
三角窗的眼睛―小鎮故事的見證
東益成當時位於三角窗街口,生意興隆,舉凡街坊鄰居食品油鹽、旅社常態備品、林場採購物品、小吃攤食材供應商,幾乎都能滿足所需。第二代女兒康翠敏笑說她從小就是一個快遞送貨員,送牙膏牙刷去旅社,送油鹽去小吃店等等,練就她的短跑腳力。正因為地點好,甚至成為彰化客運埔里候車站,大約在民國 52 到 67 年代,埔里和鄰近鄉鎮的居民來往彰化、鹿港,都得來東益成購票搭車。女兒又說,現在埔里老牌的王蚵仔煎和李蚵仔麵線店,當年所使用的新鮮蚵仔,都是每天一早從鹿港出發,搭乘第一班彰化客運運送至埔里。當時,蚵仔被裝入裝滿冰塊的大鉛桶中,再買一張客運車票,直達送往埔里東益成商號站。原來一間老雜貨店竟然眾多行業的樞紐,牽繫起這麼多在地的故事。
東益成的年表
彰化客運司機與車掌小姐與許安綿阿嬤(左一)
彰化客運埔里候車站
女兒翠敏從小就是小小快遞員。
穿越時光隧道 60 年
接著我看到照片牆上的第一張老照片——醬菜櫃,就很好奇打聽一下。女兒說那年代早餐大都吃清粥素菜,鄰近的人家會自己煮粥,配菜會來東益成買店內炒製的素菜與醬菜。因此,5 點半就要開門賣素菜、賣車票。當時的生意極佳,阿嬤聘僱了 1 位煮菜的婦人、2 位學徒、加上女兒、婆婆、自己的父親和小弟,往往從清晨忙到深夜,客人川流不息,阿嬤誠實做生意,名聲累積的同時,也累積一些資本,69 年左右,終於有能力買下自己的店面,也就是現今中正路 370 號。
70 年代之後,由於產業變遷、新式賣場與連鎖超商興起,老雜貨店生意大不如前,但阿嬤仍堅守著「阿綿ㄟ𥴊仔店」這塊招牌,秉持一貫的敬業,持續守候著老顧客。民國 100 年時,趁著埔里鎮三獻祈安清醮大拜拜之前,女兒將雜貨店兩旁的櫥窗翻新成故事牆,櫥窗上方貼著老照片與各式舊廣告。
翻新的煩惱與喜悅
當我看完店內的老照片後,我的胡椒餅也好了,女兒談起𥴊仔店的翻新讓勤儉的阿綿阿嬤煩惱到寢食難安,不知何時才能回本。但工程告一段落,街坊鄰居的稱讚讓阿嬤很是開心,一個人繼續顧著老店,常常是鄰里婆婆媽媽的資訊交流站。112 年阿綿阿嬤移民天國,女兒不捨老店在小鎮就此消失,決定傳承父母勤懇做生意原則,更致力將𥴊仔店營造成推廣文化與觀光的所在。
百大繁星名店的榮耀
113 年東益成商號榮獲日月潭觀光圈選為「百大繁星名店」,重新整修後也辦了 66 周年慶活動。店內也擺放許多埔里與周遭地區的文創藝品與禮盒,有仁愛鄉的賽德克族傳統織布手作、埔里一新里真桂自然農場製造的清華桂露、珠仔山社區的樹葡萄露、國寶歡酵的有機樹葡萄產品等等,利用 FB 線上行銷,再加上有郵政代辦所的功能,選擇商品也跟大賣場有所不同,走出特殊的風格,在女兒不餘遺力的推動下,老店成為在地產物的銷售平台。
早餐的素醬菜櫃
民國 113 年榮獲日月潭觀光圈選為「百大繁星名店」
推動老店成為在地產物的銷售平台
傳承的星火,無限可能的旅程
我拿著胡椒餅走入商店後段,店內還打造的「東門故事館」,展示 50――80 年代的生活老物件,例如早期是用竹編的「𥴊仔」來陳列商品,因此稱為「𥴊仔店」。並新增台語解說牌,介紹各式用具的名稱,推動台語的學習更加生活化。走走逛逛中,竟然發現有張桌子放著《水沙連雜誌》,店內可坐下來閱讀。原來女兒康翠敏目前就是雜誌社社長,她願意提供空間成為讀者服務處,店裡聘僱的人力資源也分享給雜誌社善用。
閱讀區四周有多款藝術畫作,如孫少英老師的水彩複製畫、林耀堂老師的蝴蝶翅膀拼貼作品、蝴蝶工藝品、年輕插畫余韋德的明信片。明信片專櫃也是女兒費心找尋具有在地主題的創作,很受遊客喜愛。改裝後不止遊客喜歡來探訪,在地畫家也常來揪團來東益成寫生畫畫,老店的氛圍也引起藝文人士的關注。
一邊吃著胡椒餅,一邊聊天,女兒開朗地與小時候的她和埔里吉祥物 「噗哩」合照,她說從小在雜貨店長大,也沒想到有一天她需要復振家業。又提到 114 年開始,她將更積極推動「東益成商號」成為文化基地,與「台灣水沙連雜誌發展協會」協力,串連在地產業與工藝,探訪老宅、老店、老巷弄,與在地協會和獨立書店進行合作,推動低碳的文化走讀旅遊,讓埔里的觀光旅遊在文化面和趣味性上深根,往永續發展邁進。
故事牆與水沙連雜誌閱讀區(東益成 提供)
𥴊仔店就是用𥴊仔來盛裝商品販售的商店
在地藝術家來寫生
女兒開朗地與小時候的她和埔里吉祥物「噗哩」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