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巴宰過年與文化復振

文/圖   潘英傑(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前理事長)

本文撰寫者——潘英傑長老,對巴宰文化復振,投入大量心力,是令人敬重的前輩。
本圖榮獲2024年水沙連攝影大賽人物組金牌獎(作者/李瑞源,題目:任重道遠:總統府原轉會委員潘英傑)


巴宰族的過年不僅是一場歲時祭典,更是族人凝聚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時刻。我們的族群在南投、台中與苗栗三地,各自成立了文化協會,儘管地理位置不同,但對於文化傳承的心意始終如一。每到歲末,我們相聚一堂,共同籌備這場意義深遠的節慶,讓巴宰語言、歌謠與傳統儀式,在時光流轉中持續閃耀生機。

巴宰過年的時間演變
傳統的巴宰過年是在農作物秋收後,族人趁農閒時團聚,因此選擇在農曆十一月十五日過年。近代則改為國曆十一月十五日,因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傳統農業生活,農收後不再有充裕的空閒時間,旅居各地的族人因工作與學業難以齊聚,因此改為每年國曆十一月第二個週六舉行。

過年必吃的阿拉粿,製程相當繁複。圖中潘英傑先生正在烘烤香蕉葉。

過年場地,禮堂與原鄉
近年來,巴宰族的傳統過年幾乎皆在暨大附中大禮堂舉辦,主要考量地緣關係與現有資源。免費借用禮堂不僅能遮風避雨,也擁有足夠寬敞的空間,能容納各地族人與演出團體。幾年前因疫情關係,曾在南平山的巴宰原鄉舉辦小型的傳統過年,在山谷聚落裡的感覺,原汁原味的呈現原住民活動的氛圍。

巴宰過年的意義,就是把旅居各地的族親團聚在一起,大家朗讀巴宰母語,傳唱母語歌謠、進行舞蹈表演、走標與牽田,都是巴宰族群傳統生活的縮影展現。

疫情期間於巴宰原鄉小規模辦理傳統過年,前排正中央為本文作者潘英傑
耆老族人於暨大附中禮堂吟唱傳統歌謠

 

非洲鼓加進傳統樂舞,增添活潑愉悅的現代感。


走標的文化意義
走標是巴宰過年中很重要的項目之一,相當於現代的馬拉松賽跑。它的象徵意義就是訓練體力,早期上山打獵,需要翻山越嶺追捕獵物,幾天後才會下山回家。早期沒有通訊系統,須要傳遞訊息,也是僅靠著有足夠體力的跑者來完成。一個青年人也會藉由走標成功,說明已經長大為成人,如果沒有相當的體力,肯定是難以勝任。現今每年過年時,在暨大附中校園的塑膠跑道舉辦,既安全又可觀賞全程賽事,也是一種不錯的轉變。

苗栗鯉魚潭部落傳統過年走標盛況
牽田,傳承與團結的象徵

牽田的時候,族人手牽手,很融洽的唱著傳統古謠 aiyan ,圍著火堆帶著輕鬆的步伐慢步往前移動,隨性自在,累了休息,喝口小酒,互相交流。早期都是在收割後族人團聚盡興歡樂,可以無拘無束唱著歌跳舞到天亮。現在牽田在室內舉辦,是所有活動結束後的重頭戲,族人及與會貴賓手拉著手圍成大圈圈,人多的時候甚至圍成兩圈形成同心圓,既隆重又熱鬧非凡。雖然形式已經簡化了,傳承的意義卻不會改變。

傳統過年最後族人一同牽田圍舞唱 aiyan

在母語與歌舞中,復振文化
巴宰族傳統文化曾中斷數十年,1999 年元月一日,苗栗鯉魚潭、台中大社、埔里的牛眠、大湳與愛蘭等,屬於巴宰族群創設的五間長老教會,從新找回失傳的巴宰過年活動,拼湊出族人記憶中的點點滴滴。經族人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讓我們逐一細數這一些豐碩的成果:

  • 母語
    協會聚集 90 多歲會母語的耆老,在愛蘭教會培訓了一批母語種子老師,成為巴宰文化傳承的接棒者。教育部從96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原住民族母語文學創作比賽,巴宰族雖不在十六族法定原住民裡,卻是平埔族群中最早有母語能力參賽的族群。從第一屆至第八屆,每一屆巴宰族都有多篇作品參賽並獲獎,這是巴宰族多年復振母語成果的最佳證明。

  • 表演歌舞
    以前族人會很隨興的拿其他族群的舞蹈來表演,後來發現每個族群有其文化特色,不宜任意挪用取代,同時也不尊重其他族群文化。2018 年,藉著文化部的計畫經費,聘請到埔里知名的泰雅族劉文凱老師,編排具有巴宰文化意涵的歌舞劇。劉老師帶領的舞蹈團隊是全國比賽的常勝軍,經由劉文凱老師的指導,在 2019 年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大型演出,受到現場觀眾及學術界的肯定,是非常成功的歌舞劇展演。

族人赴台中花博園區演出巴宰遷徙歌舞劇

巴宰原鄉的誕生
南村里二巷的山谷中,有一片荒廢四十多年的家族聚落。為了復振巴宰文化,族人將其整理規劃為文化復振園區,並命名為「巴宰原鄉」。每年,巴宰原鄉園區都吸引學術界與其他族群前來參訪。在地的暨南大學與雲林科技大學更是每學期都安排學生,到園區進行在地文化課程。園區的設立,也讓許多旅外自認為巴宰族的青年透過網路得知訊息後,回鄉尋根。他們來自高雄、台南及各地,顯示巴宰文化正逐漸獲得族人認同,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之間,傳承的路途不再孤單。

傳統過年後,耆老與青年們交流分享

巴宰文化的復振,經過了二十幾年的努力,縱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相信未來可以一次比一次更進步。巴宰族群大都是基督徒,我們會以愛與包容,彼此勉勵學習。雖然平埔族群的身分尚未獲得官方認定,但我相信,只要持續努力,巴宰族在傳統過年、文化、語言復振以及族人積極參與的表現上,都將成為推動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