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0
微觀造物主揮灑畫布--陳彥錚與劉明浩以全新視角領略蛾之美
文.兔子
圖.陳彥錚、劉明浩
   
在生物學分類上,蛾與蝴蝶同是鱗翅目昆蟲,當中,台灣的蝴蝶僅佔5科共400餘種,而蛾目前已發表的則超過4,600種以上。蛾的多樣性遠遠多於蝴蝶,只不過多數偏向夜行性,不易觀察,導致乏人關注。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有兩位老師慧眼獨具,透過鏡頭與影像編輯,為蛾的美麗和多樣性發聲,讓這群寧靜又神秘的昆蟲,綻放迷人的特色。

散步路上隨手拍 感受造物主無盡巧思
陳彥錚老師任教於暨大資管系,民國105年遷至埔里鎮上居住,每日清早散步於住家附近的步道時,看見許多過去不會多加留意的蛾類。基於蒐奇趣味的心態,將看見的蛾類以手機拍攝紀錄。
一開始只是隨手為蛾留影,隨著照片增加,陳老師逐漸發現蛾的多樣與美感,也開始好奇這些蛾的特性和演化型態。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陳老師在社群媒體上找到「慕光之城」蛾類討論群體,逐漸累積蛾類的辨識知識。
圖一 暨大資管系陳彥錚老師

陳老師說,蛾類就像造物主的畫布,造物主經常在蛾的身體或翅膀上,圈點塗畫,就形成了這麼多豐富且無法想像的創作。正是把這些蛾類都當作是造物主的藝術創作去看待,從而看到蛾類的奇特和多樣,陳老師也希望讓更多人瞭解蛾的美感。

受壯觀蛾種吸引 從拍蝶到觀蛾
劉明浩老師任教於暨大水沙連學院,一開始他原是因為喜歡拍攝蝴蝶而選擇在埔里落腳。而數年前與陳老師在一個計畫案中共事,經由陳老師的分享得知蛾類相關資訊,當時還未深刻體會蛾類的美感。直到某次到碧綠神木去拍攝蝴蝶,途經便利商店休息時,在玻璃門上看見數量龐大又種類極多的蛾,大秀各種美姿、圖案與線條,才突然領略到蛾同樣是鱗翅目昆蟲,不應只關心蝴蝶而忽視蛾,蛾的看頭相當豐富,甚至遠超過蝴蝶。
平常就有在進行生態攝影的劉老師,近年接觸到顯微攝影,更發現蛾的鱗片形狀多元複雜之美,遂一頭栽進蛾類的顯微攝影創作。
圖二 暨大水沙連學院劉明浩老師

拼貼花磚與聚焦微觀 過去專業創造全新視角
隨著拍攝的照片越來越多,兩位老師也開始思考如何突破,並嘗試結合自己的專長來詮釋蛾類之美。陳老師想到自己撰寫程式,將蛾的照片重覆拼貼,成為看起來如花磚般的拼貼作品。劉老師則以顯微攝影技術,放大蛾類體表鱗粉的斑斕色彩。
陳老師先在許多現成的照片拼貼APP上嘗試,發現有些拼接滿有花磚的感覺;再加上造訪嘉義巿的花磚博物館的啟發,激盪出以花磚紋樣進行創作的念頭。由於現成的APP在解析度和擺放角度上都有諸多限制,因此就以本身撰寫程式的專業,開始以程式為顏料與畫筆,自行撰寫程式來編排蛾的照片。單一隻蛾以鏡射、反轉等方式,在同一個正方形裡拼貼成如萬花筒般的花磚,饒富趣味。
圖三 陳老師以台灣長尾水青蛾(雄)所組成的萬花筒
 
圖四 劉老師以顯微攝影,放大山龍眼螢斑蛾表體
 
圖五 陳老師以台灣斑苔蛾(台灣特有種)所組成的萬花筒
 
圖六 陳老師以脈紋野螟蛾(花磚形式)所組成的四個萬花筒,排列成為如磚花般的視覺效果
 
圖七 陳老師以四種不同的蛾花層疊作

劉老師則是在過去參與許多生態解說時,瞭解到大多數人對蛾抱持負面的觀感。一般大眾對於蛾的反感,多半是基於刻板印象,像是:有毒、有臭味、外型可怕。昧於恐懼和無知,就無法凝視物種的奇特和趣味。除了外型的直觀形象外,蛾身上藏有更細節的線條與色彩,人們往往對於色彩是更較具包容與接受度,因此喜愛顯微攝影的劉老師,便想到透過焦點堆疊的拍攝方法,拍攝蛾體表上非常微觀的鱗粉。透過顯微鏡放大蛾的局部構造,將平常人們無法觀察到、存在於觸角或鱗片上的炫麗色彩,以接近抽象畫的方式展現。
圖八 劉老師以顯微攝影放大光輝螢斑蛾,呈現炫麗色彩
 
圖九 劉老師放大皇蛾表體,呈現宛若夕陽般的美麗畫面
 
圖十 劉老師放大紅目天蠶蛾表體
 
圖十一 劉老師放大單點鐮翅青尺蛾表體

美感帶領動機 展覽體驗為觀眾種下記憶點
選擇以趣味的花磚、顯微攝影來表現蛾類之美,除了是首創之舉,也是兩位老師透過長期實驗而辛苦得到的成果。基於對蛾的好奇、蒐集知識與素材來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兩位老師也都深刻體會到,蛾的存續與生物多樣性、自然環境的保護息息相關,希望透過美學喚起社會大眾對生態議題的敏感度。
埔里地區盛行生態旅遊,許多遊客接觸到的蝴蝶或蛾類,卻流於走馬看花的學習,記憶點與學習效果十分有限。反之兩位老師的創作,讓蛾呈現與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面貌,啟發觀眾在欣賞完之後,主動想要進一步認識作品中的昆蟲的誘因。
為了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兩位老師先後在暨南國際大學圖書館(2023.04.19--2023.06.18)與特生中心(2023.08.11-2024.02.29)有二檔聯展。這些特殊的作品,不僅僅是美學和創意的展現,更是對大自然的一份敬意和關懷。他們的攝影作品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微小卻不平凡的生物,並且啟發人們重新思考自己與自然環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