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白墮
圖.暨大水沙連人社中心
《優雅不打烊:埔里手工紙又一春》作者李今芸老師及黃世豐老師,前者是喜歡旅遊及閱讀生活的退休歷史系教授,後者則是深耕紙業鑽研紙品多年,「紙農書院」的創辦人。數年前,兩人因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計畫的機緣而結識,進而決定合著此書;由李今芸老師以歷史學者的角度,走訪埔里大小紙廠、訪問知識豐富的相關從業人員及文史工作者,結合黃世豐老師在紙產業中厚實的研究與實務經驗,嘔心瀝血數年後,總算讓沒落的埔里手工紙業再度躍然於書中。讀者不需花費極大的專注力,便能跟隨作者鮮明淺白的行文敘述,將過去那段輝煌歲月的景象復刻於眼前。
圖一 作者李今芸
圖二 發表會上,作者李今芸與來賓進行種樹儀式
埔里紙業的興起
埔里紙業的興起受內在環境條件、以及外部國際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由於埔里盆地的水源豐沛且山野林間的造紙材料便於取得,早在清光緒初期,地方便有草紙、祭祀用紙的生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全球紙業的供應,臺灣在國際市場重整中有機可乘,埔里造紙業至此逐漸呈現規模,朝向手工抄紙業重鎮的地位邁進。
1935年日本人橫溝大藏在今愛蘭橋(烏牛欄橋)下的南烘溪旁,搭建簡易造紙寮舍進行實驗造紙,並在兩年後成立「埔里製紙所」。由於該地水圳之水不含鐵質,造出的紙不易變黃(鐵鏽色)而影響墨色,復因循地利之便,該所廣招恒吉城居民入廠受雇,造就了日後恒吉成為製紙聚落的條件。
不過最初埔里製紙所主要生產民生用紙,例如紙傘用紙及紙門用的障子紙,要等到技術改良後,才間接推動了埔里造紙進入書寫紙的時代。這個期間,透過水車動力打漿的方式被從日本進口的打漿機取代,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採用在地便宜易取得的構樹及稻草為原料來壓低成本,進行手工造紙,產出高品質的仿宣紙大量銷日,為埔里帶來可觀收入。因此1980年代,埔里的機械紙及紙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至1987年,埔里造紙廠的總數已高達60家,其中23家就座落在恆吉城。
埔里的特色紙廠點點名
隨著勞工與環保的成本提升,誘使傳產出走,向人工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及中國移動。故1994年後埔里紙業迅速沒落,能夠挺過1999年九二一地震還存活下來的,也僅剩下較具特色的11家廠商。
福隆棉紙廠是黃煥霖夫婦在1969年於埔里創立,1970年主銷海外,推出千餘紙種,在紙質、設計、印刷、剪裁和包裝上的多樣組合,穩佔部分市場而維持高度競爭力。但受1999年震災影響,轉向生產優質宣紙,成為臺灣本土宣紙業的「隱形冠軍」;並在近年與筆墨莊結盟,進口日本高品質墨汁。
新光華造紙廠創立於1945年,以手工製造、改良日本和紙技術及紙質著稱,如熱銷全台的燙髮紙與蝴蝶牌衛生紙。1964年改名「新光華」後,開始以機器生產特殊用棉紙,並為了維繫埔里宣紙熱賣日本的品質控管,董事長游賢邦在1978年成立「南投縣紙商同業公會」,共同建立埔里宣紙產銷秩序。1990年起,該商號在泰國擴廠生產「泰和宣」,如今已成為全球產量最大的宣紙廠。
廣興紙寮的生存之道是堅持不外移、以手工紙為主,靠著轉型觀光來維持紙業的不墜。該廠由具備四十年製漿經驗的達人黃耀東於1965年創立,至1991年黃煥彰接手時正逢埔里手工紙業蕭條,於是轉而投入「惜福宣」及「逢春宣」的開發。並且,經過工研院輔導訓練專人導覽傳統造紙流程、販售手工紙產品、設計DIY課程等,加上地方藝術家的推廣,成功轉型與帶起了使用臺灣紙的流行。
採取類似路徑,張慶祥在1979年創立埔里造紙廠,2007年後轉型觀光工廠,將瓦楞紙材製成多色、多規格的條狀紙捲,黃世豐老師將其命名為「彩浪紙」,以捲紙手法從平面紙條、2D紙捲至3D立體造型的「紙樂高」,應用範圍包含教育、傢飾、文具、創意引導,以及富含在地特色的觀光紀念品。
圖三 各界貴賓蒞臨新書發表會
埔里紙鎮的未來
2008年,黃世豐來到埔里擔任造紙龍經理,將社區與紙產業進行結合,展開「埔里紙與社區營造」的想像實踐。7年後,黃世豐與客委會及鎮公所合作,普查當時埔里現有紙廠,發現普遍存在原料受限於外國、環保壓力、品質穩定性低、產品附加價值低、衍生產品缺乏特色、缺乏品牌經營等問題。因此,他提出紙文化季、組成產業聯盟等解方,一方面延攬業師及專家開設課程,找尋新紙藝品的發展性。另一方面,藉由連續獲得經濟部與文化部的經費補助,舉行傳統保存與創新加值座談,著手培養地方居民的美感、提供在地工作機會組合代工材料包,創造社區共好的條件。
《優雅不打烊:埔里手工紙又一春》作者期望能夠用紙喚起居民的在地認同,以紙為材,工藝、設計為價值翻轉的基底,聚集能與社區共鳴的造紙廠,將造紙技術及材料和社區共享,重新創造工藝價值,讓紙業融入日常生活,把「紙」塑造成埔里的地方創生基因!
圖四 埔里阿叔鄧相揚老師、作者與江大樹老師力薦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