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埔里甘蔗養大的粘國西前議長

文/圖   大可

去年 11 月,水沙連雜誌收到的一筆認購蘇服務老師畫作的捐款,那是來自於熱心愛鄉的南投縣前議長粘國西先生的相挺。後來 12 月議長再邀請雜誌社的夥伴到他的日月潭別墅喝茶,聊聊他的故事。我一聽說他在日月潭的別墅就緊鄰在湖邊水岸旁,走出家門不出五十步就可以抵達碼頭水岸,當時很好奇,以我對日月潭的熟悉,一時還想不出日月潭除了水社和伊達邵,還有哪裡有隱密、坐擁親水湖景和私人碼頭的私人湖濱別墅?

於是就隨康社長和鄧顧問一起去粘議長的湖濱別墅作客。

粘國西議長

​
粘議長認購蘇服務老師的畫作以鼓勵水沙連雜誌
 

感懷父母恩 感謝大姊愛
民國 45 年粘議長 13 歲考上台中一中初中部,必須到台中就學,學校宿舍很少,就寄宿在台中大姊夫家,因為離學校遠,當時家中雖然經濟拮据,父親為了讓他能準時到校,花了 999 元買了一輛台製五順牌教踏車讓他可以騎車上學,當時能有腳踏車騎是很罕見的,住大姊家要補貼親家每月 250 元吃住費。花了家裡那麼多錢,他就很認真地唸書,順利升上一中高中部,6 年都住在大姊夫家。他很感激自己父母的恩情,感謝大姐的照顧。

粘議長(第二排右三)於民國 52 年參加育英國校第 9 屆畢業生同學會紀念照

當日與議長聊到考上台北工專,父母又開始煩惱學費如何籌措,就在開學前母親告訴他:「所有的金飾拿去賣了,只能籌到 2000 元,你註冊 800 元,1 個月 200 元生活費,剛好可以讀一學期,這些錢用完媽媽也沒金子可以賣了。」到了台北他就利用兼家教所賺的束脩,完成學業,又擔任埔里旅北同學會的會長。

他倡議辦了二年共八期的《綠湖》雜誌,那是一本提供埔里旅北同學感情交流園地的刊物,綠湖是埔里的舊別名,透過邀稿和同學投稿,讓大家可以聯繫感情。就是因為有這段經驗,他深深體會辦雜誌是一件非常理想性和不簡單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他對同樣懷著愛鄉情懷的水沙連雜誌特別關愛,並願意伸手援助的原因。

粘姓源自鹿港粘厝庄
而我們則是好奇,粘議長的姓很特別,是否跟鹿港的粘姓有關?議長馬上回應表示,沒錯他的祖父就是從鹿港粘厝庄移居埔里的。

他說他的祖父原本是鹿港做牛車的師傅,常聽說埔里是個連乞丐要飯要到的都是白米飯、足好賺食的所在,哪像在鹿港再辛苦工作也只能吃番薯籤飯。於是阿公招阿嬤,就來埔里定居在現今媽祖廟附近的南興街上,因為牛車是很重要的生財工具,議長說當時是二台牛車可以換一間房子的時代,加上「鹿港擔埔社」的傳統山海產交易的需求,很多鹿港商人來埔里做生意,因此牛車店就發展變成鹿港鄉親來埔里的打尖站,粘家很快地就在埔里站穩並落地生根。

除了阿公做牛車,家裡後來也兼做油車間榨麻油的生意,到了粘父那代,不僅繼承了榨油的油車間的生意,由於埔里是台灣最大的紅甘蔗產地,所產的甘蔗產銷到南北的大都市去,粘父看準市場的需求,也投入收購紅甘蔗配銷去台北果菜市場行口的生意,粘議長說,父親靠收甘蔗賺錢生活更安穩,他可以算是埔里甘蔗養大的孩子。

粘議長當年辦《綠湖》雜誌,請梁坤明畫地理中心碑作為封面。

 

祖父粘罰在日治時期從鹿港遷居埔里,是製造牛車的師傅

青年有夢辦雜誌
說到他在念台北工專、辦《綠湖》雜誌的故事,他仍目光炯炯地侃侃談起那段當年往事,說他兼家教的收入不但足以應付生活開銷,也幫助他在旅北求學期間,一圓雜誌編輯的夢。

在他專二的時候,為了這份雜誌的封面,他特別找當時在板橋念藝專的梁坤明畫了一張地理中心碑的畫作要當封面,但是當時的印刷技術太低階,無法印出預期的效果,那幅畫雖然後來失佚不存,《綠湖》雜誌也都沒留著。為了紀念那份青春,他特別請梁坤明再畫一幅,現在就掛在家中。

辦刊物最辛苦的除了印製成本開銷外,最難的是內容,因此他都要四處拜託會寫文章的旅北同學賜稿,當時曾經的寫手包括陳芳美、陳芳姿姊妹,還有黃富雄(筆名黃公備)等人。

那段時間,他不只辦雜誌聯繫旅北同學,他還策劃學生春節返鄉專車,協助北高的旅外大專生返鄉,這個構想得到豐原客運和屏東客運的支持,在當時算是創舉,不僅協助疏運,更是提供旅外大專生更經濟和方便的解決方案,這樣嘉惠公眾(同學)事務的熱情,似乎預告了以後他走向民代的人生。

埔里甘蔗至今仍然是在地重要的農作

愛拚才會贏
32 年次的粘議長過年後就已經 83 歲了,說他從小的個性就勇於表現、好搶鋒頭,主動爭取機會讓他鶴立雞群成為焦點。在台北工專讀書時,因為石門水庫剛落成,國家建設受到矚目,土木工程人才備受重視,這也是他選讀土木科系的原因,也是後來影響他走向營造和房地產投資和在政壇取得一席之地的定舵方針。

退伍後他考入台化公司,之後進入中華紙漿公司,參與起造當時台灣最高(70公尺)的煙囪營造工程,當時受到日籍土木組長片岡先生的照顧與啟發,他的一句話深深影響粘國西以後的人生,片岡說:「買土地可以賺錢,但要買有發展潛力的土地,不要太貴,農地也可以。」後來他回來埔里與林景源建築師合開事務所,在民國 60 年代以梅子腳一塊七分多的土地投資的成功案例,為他賺進人生的第一桶金。

民國 60 年日月潭文武廟遷移新建工程如火如荼的進行,要趕在雙十國慶時落成,他受當時許清和董事長之託,義務擔任文武廟工程監工,因此與文武廟結下不解的因緣。

從此只要有機會,他就會投資土地,投資蓋房子「起販厝」。那是「台灣錢淹腳目」經濟開始起飛的年代,他把握機會不斷讓資產翻倍。

或許是他的正義感與愛鄉情懷使然,民國 70 年他決定參選並選上南投縣議員,民國 74 年更上一層樓當選縣議會議長之尊。敢衝、敢作敢當的個性,讓他在事業上,同時也在政壇表現輝煌。他在擔任議長任內,主張清查縣產,當時涵碧樓是由勵志社(前蔣總統侍衛隊組織)跟縣府承租,他認為縣府收的租金都不夠繳房屋地價稅,非常不合理,於是策動議會不予續租,成功收回涵碧樓(現漢來日月行館館址)。至於後來勵志社另將涵碧樓旁土地,售予財團興建今之日月潭碧樓酒店,則是後話。.

受到片岡先生「土地會增值」的啟發,影響粘議長一輩子受用

 

縣產涵碧樓(今漢來日月行館)在擔任議長任內收回,不再廉租給勵志社.

湖濱美地談傳承
議長說文武廟腳下的這三間別墅是他在民國 70 年所購置的一塊稀有的湖濱建地,閒置了 40 多年終於在 5 年前突破法令盲點,合法取得建照,並在他自己的設計監工下,於去年打造完成,是一處隱密的湖濱度假小屋。這個封存多幾年的私人秘境,終於曝光,其靜謐悠閒的特質,完全不亞於涵碧樓,湖濱親水性甚至更勝於漢來日月行館,確實擁有令人稱羨的條件。

在會談中他也特別期許康社長,建議水沙連雜誌要堅持、繼續「講在地的故事」,現在時代快速遽變,世俗的物質觀不斷在質變,看書的人變少,希望水沙連雜誌千萬不能曲高和寡要以更通俗而不粗俗的方式,讓更多人願意、喜歡閱讀。

粘議長期許康社長要堅持並繼續「講在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