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育暐
圖/施中揚、陳璽合、趙育暐
我站在茭白筍田埂的入口,先看向左邊。那是一排排筆直挺立的茭白筍,葉片如長筆,在風中搖曳。右側陽光斜照,每一根莖像被光的筆描過,輪廓分明而溫柔;中間,是一條黑色防水布鋪就的小徑,農人的身影正穩穩走著。他的步伐不快,但每一步都踏實得像在田裡寫字。這就是埔里,養著全臺九成以上茭白筍的土地。它的清水、陽光、靜美,是我熟悉的呼吸節奏。
施中揚,一位從都市返回家鄉的退休教授,現在是這片土地最溫柔也最堅定的耕耘者。
回鄉,一場單程旅行
施中揚出身埔里,曾任教於崑山科大材料工程系三十餘年,長年投入綠色材料研發,以蔗渣取代土壤進行綠建築實驗。
退休後,他與妻子回到故鄉定居,思考如何為地方創生盡一份力。面對人口減少、機會流失的困境,他原以為只要號召老友返鄉即可振興家園,卻發現都市便利難以割捨。於是,他賣掉都市房產,整修老屋,決心無退路地在山城扎根。

施中揚伉儷為茭白筍殼纖維再利用的先行者。(趙育暐攝)
筍殼,成為夢的起點
返鄉之初,他參與了中信基金會推動的「台灣夢」計畫,在埔里慈恩社區設立課後弱勢孩童照顧。這個計畫不著重課業輔導,但強調陪伴、給予照護,培養在地特色能力。
計畫實施第一年,施老師邀請了一籮筐在地特色講師,但計畫卻落為「留校察看」。原因是太多特色雜在一起,就等同於沒特色,無法從中學習到在地的獨特性。苦惱之際,周圍的茭白筍田給予一道靈感──茭白筍殼纖維的創意運用。

北門社區茭白筍殼纖維手工紙手作課程。(施中揚提供)
走入產業──開創在地新機會
施中揚說:「一個人再怎麼努力,終究只是個人;但若能帶動整個社區一起行動,未來不論做什麼,都是一支有力量的團隊。」他一方面持續申請各類計畫,一方面將茭白筍殼纖維的應用納入每一次教學之中,因為他相信,唯有教育才能走得長遠。
在推動社區產業的過程中,施中揚並不強調產品的行銷,而是重視手作的體驗與過程。他以社區可負擔的方式,自創機會,為社區增加財源。其中,開發出四項具有特色的手作商品:
布偶填充: 以筍殼纖維替代市售合成棉,對生態更友善。
種植盆栽: 可直接栽種入土,減少塑膠盆的使用。
纖維紙扇: 使用筍殼纖維製成的紙張,搭配蝶谷巴特技法美化扇面。
天然塔香: 加入筍殼纖維粉、艾草粉與柚皮粉,天然且環保。

纖維紙製書籤(陳璽合攝)

纖維植物球蘭花(趙育暐攝)
這些手作過程由社區長輩親手製作,不僅讓他們找到自我價值,也促進身心健康。販售所得回流至社區發展協會,成為支持弱勢與推動社區事務的資金來源。未來,他期盼社區能研發出富有地方風味的茭白筍餐食,結合手作體驗,打造充滿人情味與味覺的旅遊路線,吸引更多遊客駐足品味,走入埔里、認識社區。
社區,相互扶持共榮
施中揚伉儷也在北門社區推動中高齡婦女計畫。他們觀察到,這些長期為家庭付出的照顧者,常忽略自我成長,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後,容易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導致中高齡女性憂鬱症比例上升。在梅仔腳社區,他們推動獨居老人計畫,除了送餐服務、居家關懷之外,也希望老人可以出門,並學習簡單的手作。
另外,他們也聯合九個社區及產銷班進行食農教育。施中揚認為,食農教育是重要的過程,若有良好的發展,農村的「三生」(生活、生產、生態)問題就能得以解決,在地特色也能油然而生。

加工粗細不同的筍殼纖維排成一列(陳璽合攝)

施中揚有源源不絕的創意開發新產品。
筍田裡的時間,很慢,也很穩
我再次深情回顧這片茭白筍田,想像有一天,也許會有更多人沿著這條黑色防水布鋪成的路徑,走進這片由茭白筍葉構成的綠色詩行裡。他們或許會在某場手作體驗中,拿起一支纖維紙扇,感覺那紙面薄中有韌;或品嘗一道茭白筍風味餐,吃進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種被妥善照顧的地方記憶。
這一切,來自一位返鄉者的決心,也來自一群社區夥伴的耕耘。那是一個地方,靜靜長出來的力量,透過觀察、書寫、分享,這樣的故事才能被傳遞、被理解、被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