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埔里數位機會中心執行秘書 潘寶鳳
圖/潘寶鳳、許慧菁、巫信輝
在綿延青山和純樸田野環抱中的埔里,有一股安靜卻活躍的力量:埔里數位機會中心(以下簡稱埔里 DOC)。一直以來,埔里DOC肩負著推動在地數位教育的任務,從基本電腦課程到進階應用,為在地居民提供數位技能培訓和數位資源、縮小城鄉數位落差,並推動在地文化的保存和發揚。而這次與水沙連雜誌合作開辦的「如何成為公民記者」課程,更賦予了數位教育新的視野——讓學員將技能與生活連結,記錄家鄉的人、事、物,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在地公民。
筆者介紹埔里DOC與水沙連雜誌合作的公民記者養成課程
從理想到實踐的課程設計
公民記者養成系列課程並非單純教授拍攝或寫作技巧,而是一次培訓、交流、實作並重的綜合體驗。第一堂課,選在歷史氛圍濃厚的埔里實驗林老建築舉辦,我們邀請了在地公民記者吳美育老師,分享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與親身經歷。帶領學員認識什麼是公民記者、為什麼要記錄,以及如何記錄。幫助大家從構思、採訪、文字、畫面、後製等一系列面向掌握公民新聞的報導技巧。
水沙連雜誌社康翠敏社長為第一堂課開場
採訪技巧是記者必備的基本技能。我們安排學員來到埔里國小進行實地訪查,余秀娥老師正在教授賽德克族語考前加強班。唐淑惠老師利用課前帶領學員做訪談的準備,從採訪大綱、善用工具、設計問題到訪談技巧等。現場則訓練觀察和即時應對等技巧,並練習了記錄與整理採訪資料的能力。那一堂課裡,孩子專注學習的神情,以及師生互動的笑聲,都深深印在學員們心中。
埔里DOC採訪技巧課學員認真記錄師生互動的點滴
影像處理、AI協作手把手授課
影片剪輯的課程中。學員們從簡單的剪輯軟體操作開始,嘗試用影像的方式敘述事件,增添報導的生動與層次感。將資料影片及照片剪接成短短幾分鐘的短影音,考驗著邏輯、美感,與說故事的能力,對一些從未接觸過剪輯軟體的學員而言是個挑戰!但也讓他們在完成作品時感到滿足。
接下來是AI寫作單元,這不僅是順應科技趨勢,更是希望學員們可以多角度地理解寫作。AI如何輔助新聞?怎樣寫出結構清晰、語意通順的報導?課程透過案例演練,讓學員嘗試用AI協助資料整理和文字編修,省下時間來專注於訪談和內容設計。幫助學員領略到,AI是助力,而非取代創意的機器。
培育人才,在地發聲。人人都可以是公民記者。(左一為AI寫作課鍾錦銓老師)
最終的綜合課程「採編剪一把罩」請來了一位資深的公民記者陳治安老師,他帶大家進行從採訪、編輯、剪輯到完成作品的整體流程,成為公民記者技能的綜合體驗。學員們也在指導下完成了初步的採訪作品,從即興訪問到呈現成品,整個過程讓學員真正有了記者的體驗。
實踐書寫地方,讓埔里被看見
經過這一系列的課程,不少人註冊成為公民記者,有人還申請到了記者證;也有學員將自己的作品投稿到官方平台,甚至成功被刊載,後來還獲選在公共電視播報。看到自己的報導被更多人閱讀和分享,對於學員來說是無比的鼓舞。大家開始認識到,記錄與分享家鄉的故事,讓外界看見在地的文化、生活,這是一件充滿成就感的事。
埔里 DOC 學員楊惠珍——小蜜蜂的天空,第一次投稿就獲選刊登在公民新聞頭版 (左下)
埔里DOC和水沙連雜誌合辦這堂課程,還有另一層意圖,就是挖掘並培訓各界寫手,將他們納入地方刊物的團隊。培訓不僅讓他們有了實用技能,還幫助他們發掘生活中的故事與視角,透過公民記者的身份寫下家鄉的每個美好片段,讓水沙連雜誌的內容更豐富、更貼近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