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鈺婷(魔法拉)
共筆 / 賴倩俞、洪冠廷、韋羽晏、柳畯宏
圖 / 黃鈺婷、賴倩俞、柳畯宏
圖一從媽祖廟出發,透過夜訪大埔城活動,讓更多人一起了解祈安清醮。(魔法拉提供)
120年歲月的清醮文化底蘊,凝聚埔里人的信仰力量, 祈安清醮連結的是人們的情感,看著街道掛上紅燈籠,看著長輩遵守古禮挑扁擔將供品放進醮壇裡,年輕人如何關注與看待建醮活動? 本文特別邀約五位年輕人,年紀介於16歲到38歲之間,用他們的觀點,去紀錄他們與清醮的連結,記下新世代眼中的祈安清醮。
與父親一起擔祭品,用扁擔串起三代的聯繫
總壇分享者:賴倩俞
記得孩提時的我,第一次參與建醮祭典時,心理總是有許多的「為什麼」?我好奇著為什麼需要全部的人茹素並且虔誠恭敬的準備祭典?阿嬤是這樣跟我說:有關建醮這件事,除了感謝上蒼這12年來對我們埔里這片土地的照顧和給予,亦是犒念與我們共存的無主孤魂,除了希望各路神祇能讓我們繼續平安豐盛的生活著,也是祈求逝去的生靈能得到安息,讓陰陽兩相安。
對國小三四年級的我來說,阿嬤的話,令我內心產生了敬畏之心。希望神明與好兄弟們都能好好的看照與保佑我們家。第二次參與建醮已是大學畢業,這次的好奇是:為什麼三年後還要有一次小的清醮?當時阿嬤已逝,這次是爸爸回答我的問題:在每次大拜拜(祈安建醮)的三年後舉行的三獻清醮又叫圓醮,是要補齊三年前的科儀倘有缺失疏漏之處,也是一種驗收檢視,更是一種收尾圓滿的儀式。大學剛畢業的我,帶著更敬畏的心境體驗著埔里的建醮文化。
回首參與過的這幾次清醮祭典,從我跟著阿嬤與阿伯、爸爸用扁擔挑著祭品去醮壇,經過世代的更迭,再到我與弟弟用扁擔擔著祭品陪著爸爸去醮壇。這根扁擔已經深深的串起三代的聯繫,也讓這份「感恩」在心中不停的茁壯著。敬天地、拜鬼神可以是一種俯仰天地之間皆有謙卑感謝之情。我非常感動埔里建醮的傳承,對我來說已經是貫穿生命年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生命中的一種養分、一份傳承的資產。
圖二 父親挑扁擔送供品 (賴倩俞提供)
圖三參加夜訪大埔城祈安清醮散策,西壇總柱、副柱、水燈首現身接待一同合影。(魔法拉提供)
隨埔里人用雙眼雙腳見證建醮文化資產
東壇分享者:洪冠廷
圖四夜晚的東壇。(魔法拉提供)
在埔里已經待了兩年,終於有機會見識埔里人引以為傲的清醮活動。我看的東壇道路旁設有許多攤位,看起來就像個小夜市。醮壇場地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像座大山的祭壇,上面有許許多多會動的人偶,訴說古代的神話故事,都是我第一次見到。
醮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包括用食物組成的大型「雕塑」供品外,在門口右方還有用燈籠搭成的棚子,置身燈籠海中,全身都被染上紅暈,在夜色當中顯得更加地美麗,也讓我和朋友忍不住拍了很多張照片。
圖五東壇獨有的紅燈籠隧道。(魔法拉提供)
雖然我戶籍並不在埔里,但也入境隨俗,隨著埔里人吃了五天的素食,這是我第一次茹素,幸好埔里鎮很方便就可以買到素食,不僅物美價廉,就算沒有肉也十分的好吃。盡管家中信仰不同,親身參與這項大型宗教活動後,讓我深感敬畏。我不禁想,埔里上萬人茹素所積累的陰德,應該真的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埔里鎮這個地方吧!普施那天晚上,我親眼見證了此生最絢爛的煙火,我相信10年、20年後,我仍會記得曾經在埔里參與的這場盛典。
就是這樣的堅持,文化才得以保存
西壇分享者:韋羽晏
圖六埔里三獻清醮的介紹(魔法拉提供)
我身為埔里的在地人,對全鎮一起努力,守護傳統文化的建醮活動感到驕傲,我在西壇看見由燭火拼成的巨型福字,燭火苗象徵埔里鎮民虔誠的心。這場鑼鼓喧揚的全鎮盛事,鎮民不分年紀,不分你我,都為這項盛典歡欣鼓舞著。有愛蘭國小的舞龍舞獅精彩澎湃,長青班的歌唱韻律流暢,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全鎮茹素,由信仰渲染的行動,甚至是連鎖商店或是市場肉攤都會透過停售葷食回應居民的在地認同感,為了守護傳統文化,埔里鎮民全員出動一起為祈安清醮努力。這段期間素未謀面的遊客也願意一同茹素,我都會感到特別親切。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亦感受到一股當地慶典的魅力,這股來自信仰捲起的浪潮,將你我的靈魂縈繞在一起,彼此交融、相擁,讓我們跨越枷鎖形成強大的力量。
當夕陽在西壇的天際線發光,華燈也點亮,彼此交替光芒,為了守護傳統文化,埔里鎮民全員出動一起為祈安清醮努力,所展現出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是珍貴難得的,就是需要這樣的堅持,文化才得以保存,,需要大家共同守護與堅持。
圖七 西壇與祈安清醮燈籠。(魔法拉提供)
做醮見證了我的成長與變化
南壇分享者:柳畯宏(憨憨) 宏仁國中學生
圖八 憨憨拿著清醮限定的燈籠,一起夜訪大埔城(魔法拉提供)
家人們說做醮是一件神聖的活動,我們家是柳家傳統米食,賣粿跟粽子,做醮期間生意會變特別好。今年是我第二次遇到三獻清醮活動,在吃素的過程中發現素食不是只有吃蔬菜而已,還驚訝的發現用大豆纖維跟杏鮑菇做成的素肉,口感很接近肉類的食品,吃素那幾天不如想像中難受,我也用行動一同參與這個祈安清醮。
長輩阿鳳婆帶我去逛南壇醮壇時,她說:「以前比較窮困,在普渡的米籮下層都是放地瓜,還有一些常見水果墊底,上層才放肉粽或紅龜粿」,原來我們家的傳統米食,運用在清醮拜拜的供品上,覺得很奇妙是,這種切身的連結,似乎也有跡可循的延伸出來,只是現在因天氣和飲食習慣改變,已經比較少人用紅龜粿拜拜。我在醮壇看到了素豬、羊,阿鳳婆說:「現在因為倡導節約,很多牲禮改成素的。以前的人比較重視拜拜,每到最後環節普渡就會殺豬宰羊用來普渡,豬跟羊至少七對,此時就是醮典的高潮,家家戶戶準備平安宴,倒屣相迎遠來的貴賓」。我想這是埔里人的人情味所在,熱情的宴請親朋好友來到埔里玩遊吃美食,而我自己非常的享受清醮活動,因為我是屬老鼠的,每到鼠年就會作醮一次,所以做醮對於我來說是成長的指標,它也見證了我的變化。
清醮期間走訪了多次醮壇,看見傳統文化的軌跡,也看見不少的年輕人一起投入,我有報名參加夜訪大埔城的活動,拿著祈安清醮限定的燈籠,和大夥一起穿梭在媽祖廟跟小巷間,這是第一次用這樣的角度走進埔里巷弄間,發現在微光燈籠下是那麼的不一樣,去體驗這樣的文化,最後與大家吃著用紅甘蔗製作的的豆花冰,這甜甜的滋味讓人充滿著回憶,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支持,讓地方的文化資產延續,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期待有更多的人為南投縣無形文化資產盡一份心力,而我透過參訪醮壇的方式,實際用行動去紀錄這個祈安清醮,也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增添了一些養分。
圖九 清醮期間走訪了多次醮壇,看見傳統文化的軌跡(魔法拉提供)
期待更多人一起守護建醮文化
北壇分享者:黃鈺婷(魔法拉)33歲,青年返鄉的孩子,夜訪大埔城散策體驗主辦人,水沙連雜誌編輯群
想起三年前的祈安清醮我負責鯉魚潭及天水蓮大飯店在北壇的佈置工作,和兩場大型活動,對當時的我都是非常大的考驗,記得總幹事用台語和我說:「作醮就是用的水水的,我們一起作伙用好,讓大家看到最好的一面」,這席話令我非常感動,我又重新修改了設計圖。
長期復育蝴蝶的我,希望我能在這方面多發揮一下。看見總幹事喊著大夥一起合力搭設竹材的畫面,陽光灑在每個人身上,全力將工作趕在封山封水時辰前完成,心中更加感動。還有好朋友帶著飲料來醮壇探班時,我也感受到滿滿的人情味及一份支持的信念,佈置時我將此信念,融入在其中,運用北壇種植的花卉加上蝴蝶的元素,製作「花蝶盛宴」燈區,寓意著「每個人經過歲月的磨礪化繭成蝶,擁有一對閃閃發亮的翅膀勇敢前行。」想起這些過程,心中滿滿的成就感與齊力完成美麗醮壇的喜悅。
圖十設計祈安清醮北壇互動蝴蝶燈區「花蝶盛宴」(魔法拉提供)。
這次三獻祭典我再次砥礪自我、嘗試突破,我深知如果錯過了這次,就要等9年,也許那時的我已經42歲了,大概就不會做了,就是這個念頭讓我把握當下,想要帶著大家一起紀錄這文化資產,於是產出了當時「夜訪大埔城-祈安清醮」醮壇散策體驗的活動,邀大家一起用雙腳與雙眼,走過媽祖廟總壇、東西南北壇,用另外一種方式走入醮壇,來一場屬於埔里人的清醮散策體驗。
提著燈籠穿梭在巷弄與醮壇之間,夜訪我所愛的埔里,許多人甚至遠從台北、台中、彰化或高雄回來參加此活動,有不少年輕人一起來了解這祈安清醮的意義,聽見他們說著參加後的感動心得,有被認同時,一切都有了意義。
這場五感體驗的夜訪大埔城-祈安清醮活動,帶著大家提燈籠、逛埔里、聽導覽、吃美食和聞香氛。我相信去成就一場活動靠的是滿滿的勇氣和去實踐的能力,裡面包含著返鄉青年對這片土地的創意與想法,還有想要保存這文化資產的信念,期待著去擾動更多人一起來守護文化。
圖十一 用滿滿的勇氣,辦理夜訪大埔城-祈安清醮限定活動。(魔法拉提供)